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
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秦始皇加强*集权措施及意义。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演变的.史实
1、汉: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加强皇权
(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集权
2、唐:
(1)*: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集权
3、宋:
(1)*: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
(1)*: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二、演变的特点
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
三、演变的趋势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权力不断加强,地方*不断削弱
四、演变的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消极影响:高度的*集权,造成地方官对*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
1、*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3
一、西汉时候,人们用麻造纸,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产量增加,成本大大降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
二、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三、东汉时的《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数学专著。介绍的负数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
四、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约1100年。
姓名朝代领域主要成就
张仲景(医圣)东汉医学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著名民间医生东汉医学世界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五禽戏”。
贾思勰(农学家)北魏农学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农学著作。
俪道元(地理学家)北魏地理学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
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商朝时,普遍使用甲骨文,是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就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二、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铸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铸有文字的青铜器增多。
三、秦朝,小篆是全国通用字体。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汉代竹简,帛书和石刻上的文字基本是隶书。
四、汉朝后期,草书和楷书形成。三国两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趋向成熟。草书潇洒,楷书端庄,行书流畅便捷。
五、甲骨文和金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和宝贵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4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
背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郡县制)
背景: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过程: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直接管辖。内容:郡的长官是郡守,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评价: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到地方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中。
共性作用:秦朝所形成的*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本课要旨:秦朝*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和地方、*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5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6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
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
影响:
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集权制
(1)皇帝制度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实质:君主专制
(2)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助手监察百官
(3)郡县制最大的特点:形成了*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
①郡县制的建立是*集权制形成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控制地方,形成*集权政治*,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PS: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西汉初年郡国并存后出现诸侯王*。
汉武帝刘彻“推恩令”削弱王国割据*,巩固大一统局面
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议政方式:朝议(廷议)优点: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历代削弱相权的措施
汉代: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割行政权;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军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财政权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监察*
秦朝*御史大夫地方(郡)监御史
汉朝御史大夫及下属机构御史台
刺史
东汉至元御史台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
积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
消极: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结合,保证了专制*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加强了*集权。
科举考试的消极作用:
①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②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加以控制
③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4、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郡县
西汉郡国并行
东汉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
元代行省制十行省两单列
①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山东、河北、山西等)
②宣政院辖地:*,川,青部分地区佛教事务
PS:*地区正式归属*政权管辖;在*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①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集权。
②调整了*与地方的关系。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开创省制,影响深远。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废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内阁的机构性质: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侍从咨询机构)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期
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职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清朝的边疆政策
设机构——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和*事务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7
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8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抗衡的地方割据*。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10
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义旗号,排斥英法*。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1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一: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人类最先利用的金属是铜,青铜是人类炼成的第一种合金。 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战国时,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二:青铜器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
三:青铜器代表:
1司母戊鼎(河南出土)——充分体现了青铜冶铸技术水平。雄伟端庄,气势凛然。是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代表。
2四羊方尊(湖南出土)——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3青铜立人,青铜面具,青铜树(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结构精妙,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纹饰上具有丰富的线条,优美的图案,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人得到艺术享受。
卓越的工程
一: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的岷江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特点是: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都江堰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二:战国后期,秦国在咸阳附近修建了“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三:为了抵抗匈奴,巩固北部边防,秦朝初年,秦国修建了“长城”,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万余里。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四:秦朝修建的“灵渠”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2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行政:*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