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课外读后感
童年,应该是快乐、幸福的,但高尔基的《童年》却恰恰相反,没有天真,没有笑容,没有活泼,受尽外祖父的虐待,却从不抱怨,主角阿廖沙的坚强让我感慨万千。
书中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的父亲老实,是个好人,但很早就去世了,阿廖沙被送去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人,两个舅舅也同样粗暴。阿廖沙在这个家庭中饱受虐待,经常被痛打的阿廖沙却在外祖母和“小茨冈”的关爱下度过了他可怕的童年。
处在这样丑陋的环境,我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这个世上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丑陋不堪,外祖母抚慰了阿廖沙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正直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还有乐观,善良的“小茨冈”也教会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虽然他后来被两个舅舅害死了,但他的乐观向上会永远留在阿廖沙心中。
如此丑陋的生活都能度过,那内心该是多么的强大啊!现在我们的生活已变得越来越好,但依然有人会自暴自弃,一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想不开,甚至自杀。我们作为幸福的一代,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更应该好好珍惜,做个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人。
第2篇:散文读后感
喜欢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犹如同封面上莲花般的馨香一样。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跌宕起伏,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如:“暖暖的歌”、“时间道场”、“莲花汤匙”、“友情的茶”……令我不由自主地翻开来津津有味地开读。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当读到《天真的心》时,我被文中的一段话打动了:“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愉之法。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我读完后,内心像什么东西撞击了,是震撼是冲击还是理解我个性喜欢最后一句:生命的一切都是需要时间。回顾平时的自己,在学习中我期望自己的成绩能突飞猛进,每次考试都能拿到好成绩,在生活中我也期望能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爸妈也期望我能快速成长,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们仿佛生活在着急和焦躁中,总期望自己能一步登顶。而文章中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使我感到:在人生的历程,不能够着急,不急着看每一回的结果,我只要在每一个过程中去尽力做好,慢慢地体会,慢慢地成长。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另一篇《不孝的孩子》给我的感受也很多,散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的儿女一开始对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了大陆的儿子后他们就变的十分不孝顺了,因为怕他大陆的儿子来抢老先生的遗产。这则故事中的儿女怎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这世间能有多少子女体贴,孝顺父母的心呀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培养我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到最后我们能给予父母什么样的关怀呢物质的蒙蔽是多么令人寒心呀!
读林清玄的文章,初读清新,再读更是心开意解。我这原本青春年少﹑浮躁烦乱之心总会在品读他的文字中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锁,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换句话说,他的文章是启迪星,引领我们观照内心,开启智慧和觉悟。
第3篇:中国文脉读后感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
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
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很多呀!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变、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的专业知识,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还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第4篇: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森林报》,使我回味无穷。
《森林报》一书分为《春》、《夏》、《秋》、《冬》四本书,书中介绍了森林里四季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植物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书中展现了我们被高楼大厦覆盖的人所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
第5篇: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就应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就应如此。
第6篇:大自然读后感
几天前,我读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大自然的秘密》。
课文主要讲述了几个旅行者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发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侦察是否安全,一只老鹰正想用嘴啄幼龟的头,想把它吃掉。旅行者看到这一幕,不停向导的劝说,坚持让向导把幼龟放进大海,结果成群的幼龟从巢口而出,导致一大群食肉鸟蜂拥而上。让幼龟变成食肉鸟的佳肴。
通过阅读我知道先出来的那只龟,是龟群的“侦察兵”,是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一旦遇到危险,它便返回
龟巢。如果安全,成群的幼龟会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这就是大自然的秘密。
所以我们不要自作聪明。例如在19世纪,一个英国农夫,在澳大利亚的农场,养殖了10对兔子。目的是邀请朋友来打猎时有猎物。但是兔子是从海外引进的,不是原生动物,所以没有天敌。兔子开始繁育后代,50年后已经达到数十亿只,将澳大利亚的草地吃成了沙漠,无法垦殖。澳大利亚人自作聪明引进了狐狸和土狼的品种,准备用来限制兔子的泛滥。结果,引进的肉食动物,不但没限制兔子的泛滥。反而导致不少澳大利亚本土物种面临灭绝。
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横加干涉,有时看似善意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第7篇:灰尘的旅行的读后感
《灰尘的旅行》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微生物学家、科普作者高士其爷爷,他是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活着,把他毕生的.研究成果写下来,造福中华,造福人类。
永不疲倦的旅行者——灰尘,你知道它有多么厉害吗?
灰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它很小很小,它随着空气的动荡而漂流,随着风在世界各处游走。在我们生活中灰尘无处不有。它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
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工业灰尘可以导致许多工人患上职业病;过多的灰尘造成环境污染,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严重的还会诱发呼吸道感染。我就是对灰尘过敏者,因为空气中灰尘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我分分钟会中招。这时,就会打喷嚏和流鼻水,难受极了。
灰尘对电脑的危害也很大。过多的灰尘也可以导致电脑崩溃、死机。
灰尘虽然有害,但是也好多好处。它使大自然中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自然景色。如果没有灰尘,宇宙中的许多有害射线会直接地照射到地球表面,并对人类和各种生物产生致命的威胁;而且灰尘还可以调节地表的气温,使得更适生物的繁衍和生存。
让我们行动起来,大家减少工业排放物、燃烧物品,和灰尘平衡相处吧!
第8篇:大自然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课文《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很深。
《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列举了星星、云、石头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大自然就像一本书。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必须从小就到森林或田野里走走,留心观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要及时请教有学问的人。多与大自然接触,就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学习这一课时,我不由地想起了五年级时所学的一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文中也写到了很多种大自然的文字。只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能看懂大自然这本书。
是呀,大自然就如同一本书、一个课本。书和课本都能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大自然也是如此。通过观察现象,通过请教他人,通过他们的解答,我们就会不断地汲取营养。
想到这儿,我就又想到了我的一位课外班同学。她就是一个真正会读大自然这本书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到郊外游玩。大家都背着轻便的小包,只有她,背着一个较大的包,还装着一本《小学生百科全书》。大家都笑她,说她出去玩还一副书呆子模样。到了郊外,只见她拿着笔和本,一刻不停地在写着:“鹅掌木是什么?为什么叫鹅掌木?……”休息时,大家都在吃东西、聊天,只有她还忙得不亦乐乎:不停地翻阅百科全书;不停地阅读、思考;不停地在文章上作记号。休息结束时,她的那本书几乎作满了记号。
我们应该像她那样,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明白更多道理。
第9篇:灰尘的旅行的读后感
在音乐中,你会陶醉,沉浸其中;在科技中,你会惊叹,赞叹不已;而在微生物的世界里,常常会让你目口惊呆,我读了一本关于微生物的书――《灰尘的旅行》
本书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把《灰尘的旅行》写的活灵活现。刻画了细胞、蛋白质、细菌等等的特性,揭示了他们的生活、作息、生存的规则。书中作者详细的介绍了控制灰尘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细胞从单一的细胞进化到多细胞的复杂过程,令人手不释卷。
在《灰尘的旅行》这一章里,我最喜欢的是“灰尘的旅行”,因为它讲述了哪些地方有灰尘,灰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灰尘对于气象的变化发生了不小的作用,因为他们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工程师,灰尘也是空气弄脏、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的破坏者,还会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
在“细菌和人”这一文章里,我最喜欢并印想很深刻的是“毒菌战争的问题”,他讲了人类和细毒菌战争,最终打败了毒菌,所以我们要勤洗手、洗澡和更换衣服。
有句名言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我们多读书,就可以走遍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