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二、关于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
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及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第2篇:课题研究学期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工作管理规程》和《幼儿教育纲要》为指南,进一步落实《规程》、《纲要》精神,探索研究花木生长发展过程,让课程生活化、游戏化是全面贯彻《纲要》的需要。创造环境,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其成长。同时引导教师在丰富多彩的花木世界实践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其专业发展,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潜质,为儿童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施,运用适宜的有效环境,丰富的花木探索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独立地参加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感受创新的乐趣。具体包括:
1、对探究花木活动感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主题。
2、积极参与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制作,会选择运用相应的材料。
3、在探究花木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渐学会与同伴协商分配角色,会合作。
4、能主动参与活动评价,会解决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要求
5、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实验教师的探究花木活动指导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三、工作重点
1、培训实验教师,组织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文献资料。
2、制订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课题指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收集资料、分析现状,撰写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完成调查报告。
4、进行前测,实验班调查幼儿喜欢的探究花木活动种类、活动材料、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前测结果,初步确定幼儿园活动的教学目标体系。
5、初步确定幼儿园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
6、初步确定幼儿园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
四、本阶段主要研究内容
1、各阶段幼儿喜欢的花木种类、花木颜色以及发展现状。
2、各年龄段幼儿在探究中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表现。
3、游戏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第3篇:小课题研究报告(优秀)
《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第4篇:课题研究学期研究计划
一、 研究的课题: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参与课题研讨课活动、撰写论文、教学设计、研究心得等多种方式,探索出相关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诵读中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并使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迅速成长。
三、研究措施:
1、转变观念,认真系统地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诵读教学的有关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国内外诵读教学方面先进文章,尽可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调查分析。
4、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课题组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一人一节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四、本年度具体工作安排计划:
三月份:
(1)学生诵读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2)学习课题组课题总方案。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明确研究内容。
(4)参加课题研讨活动。
四月份:
(1)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
(3)参加课题研讨活动。
(4)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丰富个人博客。
五、六月份:
(1)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专题研讨课。
(2)积极参与专题研讨课的评课及讨论。写好听课感言。
(3)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4)撰写诵读教学论文,参加论文评选活动,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5)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成果,找出不足。
第5篇: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开始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出了诸多生命教育的见解。生命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感悟文本过程中显现出的情感,使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发展。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规则,艺术则讲究创造。教学需要遵循教学规则,如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而这些因素又是随时会变动的,所以教学要创造;创造并非不要规则,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学和艺术都需要精神,教学也需要精神,教学的精神就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中,体现在教师的观念和智慧中;科学是可以重复的,可以借用的,艺术是不能重复和借用的,需要自己去创造,就像艺术家作一幅画,哪里需要浓墨渲染,哪里只是轻描淡写,只有艺术家自己构思,自己运笔,别人是替代不了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设计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教学艺术。
通过课题研究,探究构建一种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革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生命化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物理生命化课堂在实践中的应用。本着边实验、边研讨、边反思、边总结、边提高的研究方针,从课堂生命的生长性、情感性、个体性、灵活性、求美性、求趣性、艺术性等特征出发,逐步探索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生命化课堂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特色。生命化课堂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教师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提升了教师自身
职业的生命价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的生命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顺利实现师生互动双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及新课标,探究新课程的特征。
(二)研究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及学习内容,设计具体准确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三维学习目标;
(三)当代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四)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研究
1. 生命课堂的特征研究,
2. 生命课堂的多元化研究,
3.构建阳光的物理生命课堂模式。
(五)课堂生命的健康评估及保健方案
1.学生学习评估,
2.教师主导评估,
3.课堂生命体健康状况评估,
4.课堂生命的保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状分析
1、关于理论依据
生命化教学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和对话理论构成了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①、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至2O世纪初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狄尔泰(W.Dilthey)、齐美尔(G.Simme1)和法国的柏格森(H.Bergson)等。尽管生命哲学家们在理论体系上各有特色,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即他们都把生命看做是具有活力,或者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哲学所应探索的不是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而是内在于并激荡着整个世界的生命。
②、现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论思想
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直接来源于现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论思想,现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论思想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
③、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把对话与生命体验相联系,确认对话是自我与他人、人与社会、心灵与世界进行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显现方式。从对话理论的角度出发,生命化教学认为教学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等主体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动作或行为等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的视界融合的一种对话活动,这是一个获得生命体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因为学生在对话中是以一个完整生命体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的,而不是只作为单纯的认知体局部参与的。教学活动不再单纯是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是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彰显与丰富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自我充分实现、主体性得以全面发展的生命存在。
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核心执政理念,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当头,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部分,并写进了党的纲领性文献。科学发展观明确告诉人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2、现状分析
国内外教育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现代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之父帕克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倡导走进学生、贴近学生。
国内基础教育改革自2001年9月开始,建立青岛和芜湖两个课程改革试验区。在构建生命课堂上,威海市教育界有颇深的研
究和造诣,全面论述了生命课堂的内涵、意义、和建构。对生命化课堂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基于课程标准和生命化课堂理念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深入推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年度主题研究。此外,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泰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为生命课堂的探索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环视我们的教学,仍在传统模式和现代教育的边缘处徘徊不前,教师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演绎课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改的步伐。因此,我们认为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模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课题的研究绝不是威海市课堂研究的重复,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支和延续,重在调动各种手段,建构学生全面参与的阳光的、健康的生命课堂模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简易性和可操作性。以达师生互动双赢的锤炼和升华。
四、 课堂的研究方法、措施和实施
(一)、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xx年4月∽2012年12月,经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xx年4月至6月为准备阶段,xx年7月至2012年10月为实施阶段,2012年11月至12月为总结阶段。
(二)、主要形式
集中学习研讨和自研自修相结合
(三)、实施措施
1、制定计划:1个总计划,3个阶段计划,确立3个实验班;
2、保证时间:充分利用集体办公的优势,及时总结交流,反馈。教学时间,每周至少利用周五下午集中研究一次,假期集中交流两次;
3、及时反思:每一研究阶段,课题组教师必须至少写出10篇学习心得或反思小结;
4、定期总结:写出阶段性总结论文,3篇/人;
5、争取支持:争取学校、家长支持和配合,开发课题运行的集体资源优势;
6、落实到位:所有研究活动,定教师,定班级,定学生,定分工,定宣传,定材料;
7、上好特色课:课题教师必须在相应阶段上一节有针对性的特色公开课,并及时座谈、诊断。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研究对象施加一定影响或提供某些外部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统计,获得研究对象是否发生预期的变化。
2、座谈讨论和问卷法。通过座谈讨论和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物理生命课堂”的看法,并就如何构建“初中物理生命课堂”提个人意见。从梳理的问题中发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为课题的进行提供充分资源。
3、实验研究法。具体由课题专家指导组牵头组织,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工作纳入学校实施教研兴校规划之中,在实践中展开调查研究,形成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广。
(五)、研究思路
学习→调研→分析归纳→实践→总结→再学习→再探讨→对比→总结反思→改进提高→确定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
1、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和新课程的标准。
写好学习心得和阶段性论文,上好特色公开课,及时座谈、诊断、反思。至今课题组已经书写学习心得和体会 36篇,阶段性总结论文12篇,开展特色公开课12次,座谈、诊断、反思、研讨32篇。
2、研究学生的认知、思维特征及学习内容。
设计具体准确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三维学习目标;
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记忆容量的发展。中学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4士0.4 ,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其具体表现为:
(1)形象记忆随年龄而增加,在中学阶段为最高;
(2)抽象记忆在中学阶段达到高百分比;
(3)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第6篇: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办学理念和“学生成才 教师成名 打造名校 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领导班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实践“开放式办学,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师资优良、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
教育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十五”以来,学校明确了“重科研、强管理、创特色”的办学思路,努力创建“科研先导型学校”。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努力实现“学校工作课题化”的办学特色。学校把各个条线的工作具体分解,选择既有前瞻性又能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课题构建学校课题研究网络,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教育科研大众化、科研管理网络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科研活动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规范健全。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副校长分管工作,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并形成了由教科室负责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总结,中心校、课题组负责具体落实的网络化的工作组织体系。
在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中,教科研工作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教科研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和教育科研的发展规划,并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水平线,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大观念。特别是学校的领导不但能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工作的策略和思路,能经常性的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大部分课题由校领导领衔开展研究。在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上,与教师的评优、考核、聘任、晋升职称直接挂勾,而且和期末奖励也直接挂勾。
二、创设浓厚氛围,强化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不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难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教科研工作能顺利开展,除了有学校领导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科研意识的增强首当其冲。学校制订好课题后就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培训,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强课改标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科室组织教师加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学校为教师订阅了种类多样的教育教学刊物,开放阅览室,教师每周学习不少于2小时。鼓励教师订阅相关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关的理论摘录,每月完成一篇摘录,一篇教育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学校配备了电脑,鼓励教师上网浏览,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通过网络的交流,解决自己的教科研困惑,清晰自己的教科研之路。就是这样,学校强化科研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识,使每位老师都积极投身于教科研研究与实践。
三、搭建科研平台,打造优质队伍。
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重视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了师资培训、校本教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如《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意见》《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培养条例》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高一学历进修。学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小组,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空间;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为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拜一位师傅,开展帮辅结对专题研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即分层分批派出学校教师到全国各地听课、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市内外的名师、教育专家来校作课、讲学,本学年,邀请实验小学的各科老师来校指导;分层实施“同课异构”战略青年教师每月要上一堂教科研汇报课,并随时接受领导的“推门检查”,一年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四、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而课题研究能让我们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学校有中国教育学会《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小学生开放题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对小学生行为的评价与指导》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以上均为立项的课题。教育部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及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已结题。其中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我校主课题。
学校根据课题内容建立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研究过程落实,各课题组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有明确的目的,及时反馈。全校老师根据学校的总课题,加强“小课题”研究,制订出相应的子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制订好后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据,制订好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制订好研究计划,通过汇报课、论文等方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课题特点,课题组成员完成“六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每月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教育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或实录(与月评挂钩);每期一节研讨课、一篇研究论文等。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中不同形式的运用与交流,课堂是最好的地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重视了课题研究,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力求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施和谐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子课题组成员都要对组内上交流课,各子课题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基础上,向全校推出1节观摩课。平时,有随堂听课、推门课、外出借班上课等各种形式来提高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课后做到即时点评交流。上课老师还要针对性地写出教后反思,由教学中细节问题的讨论到整体教学问题的交流。教师正是有了课题研究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因此,课前都有充分预设,课后有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努力使一个课题研究得以在课堂中真正实施。
五、完善奖励制度,推广科研成果。
为了使教师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每学期期末都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评比,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等)的教师,实行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近几年来,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及获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分别获市级一等奖,其中《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获省三等奖。
为认真总结宣传与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学校每年举行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活动。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县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
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华奇葩》和《写字》。学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网站为基地,宣传教育科研知识,传递教科研信息,发表教师教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以此为依托,使学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教科研工作上,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或者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能说是一种起步,一种开端。面向未来,我们将倡导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开拓办学新思路,多找差距,多作研究,群策群力,在市、县教科室等部门的亲切关怀下,更好地带领全体教师认真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做出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