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精品12篇

时间:2024-01-31 17:36:31 投诉 下载本文

反思性教学精品12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1

值得肯定的地方是:

1、对学生心理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奖品的使用和发放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能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角落”里的学生。

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在教学“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这句话,在带领学生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时,没有在这个关键点深入下去,而且学生的感受不深刻,如果能创设一个情境,比如平时在家里自己恳求妈妈的例子,可能学生就会有一些感性的理解;如果在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时,加入赛读,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更加集中;最后,如果增加一个问题:“小鸭子学会游泳了,会对妈妈怎么说?”会增进孩子们对妈妈良苦用心的理解。

2、“听、说、读、写”,今天读的指导、范读都不到位,效果非常差。

3、教师评价不够得体,如课堂上的一个女生站起来朗读“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吗?”这句话时,语气不够到位,我问大家她读的怎样的时候,许多小朋友说不好,我就没有管她,接着请别人了。其实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应当先找出她的优点再指出问题,多横向评价:“能站起来读就是很棒的,而且已经把问的语气读出来了,已经很棒了,如果能把恳求的语气读出来就更好了。”这样,她就不会在这一节课中感到郁闷了,可能会因此更加认真学习,甚至改变她的一生,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别人就不怕出丑、出错了。看来,我们老师真是魔术师,你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许多人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啊!一定要多学习,不然就会愧对他们的。

今后,要精心备课,多听取平行班级教师的意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自己的授课水平。

可能性教学反思 2

这节课我是在学生掌握了两种物体可能性的大小后,在原来两种物体的情况下增加了一种物体,让学生看到物体的个数后再进行可能性的猜测,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先进行猜测,然后再进行实际的验证。由于学生已有经验,因此我没有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而是全班任意一位同学随机的进行抽球,全班进行记录,这样也节约了时间。

在讲解例5时,可能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是紫棋多,但这也只是一个猜测,如何进行证明呢?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组内进行摸球游戏,我以5:1的方式放置了橙球和白球让学生摸,虽然学生摸出的结果不一定是橙球15次,白球5次,但是通过他们统计的数据,我们很清晰地看出结果是相当接近的,这就证明了被摸出的次数多,说明它的数量就多,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更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

在这课的教学上,我还设计了让学生制作抽奖的转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他们所熟悉的,因此学生特别感兴趣。同时我还让学生分别站在商家或是顾客的角度去考虑转盘的制作。

总之,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3.联系生活实例,建立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反思性教学总结优秀 3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的反思性教学总结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教案教学反思 篇一

本次活动我选择的是大班的美术活动,《奇妙的线条》。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学习合理的搭配颜色;第二个目标是能够在不规则的线条画里找出小鱼并添画鱼的眼睛、嘴巴、鱼鳍、尾巴及花纹;第三个目标是体验画小鱼的乐趣。我的活动是围绕着这三个目标展开。一节活动下来,我几乎都是按照我设计好的活动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幼儿都与我的积极呼应,和幼儿的互动也很自然,幼儿作品的完成情况也很好。但在有些环节和细节的处理上,我认为做得还不够,我总结了以下几个仍需要改进的问题:

首先是在教具准备上,我认为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在出示教师范画时,我才发现自己有两条鱼的鳍没有画上,导致后面的活动设计有些改动,在请幼儿添画鱼鳍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因此在教具的准备上要细心加用心,千万不可马虎。

其次就是在教学环节上,对于一些突发的问题过于较真儿,反而起的相反的效果。比如幼儿把鱼的鳍叫鱼翅,更有甚的鸡翅,在这里其实教师可以用一句话就解决的问题,而我却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这里反而耽误了幼儿作画的时间,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的突发的与活动关系不是很大的,不必去过多的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要机智处理。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受。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问题:在让幼儿回忆小鱼是什么样时,有的幼儿说到了花纹,

我没有理会,还是想按照我预想的步骤来,总想着先画鱼的头,再画花纹,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应该按照幼儿的想法来,教师应做到尊重幼儿的想法,这样幼儿才会乐于参与。

再次就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考虑的还不够透彻。比如在让幼儿伸出右手的食指的过程中,我没有考虑到镜面的问题,导致了幼儿都伸错手了,让幼儿伸右手,而老师应该伸左手的,这个方面没有考虑到;再就是个人的口头语的问题,在活动中我会经常不自觉的做“嘘”的这个动作,我想一个好的老师这些东西都不应该有,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最后就是活动结束的总结要具体、全面。当幼儿说完喜欢哪幅画,并说完理由后教师要做一个全面性的总结,比如幼儿哪些小朋友创意很好、哪些小朋友颜色涂得很棒、哪些小朋友添画了一些其它的东西,很好等等。这个环节我认为总结的还不够全面。

以上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今后改进的地方。我想通过我不断地反思、改进、总结、改正,整个活动会变得更加的透彻,会更加的清晰、完整。只要有一点改进,我认为那就是提高,就是我迈出的一小步,许多个小步会变成一大步,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达到我想要的好的效果!

教学指导反思 篇二

转眼间,实习已经过半,从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渐渐习惯,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谢学校的关心,感谢同伴的帮助,当然更要感谢的还是老师们对我教学方面是指导。

在来到实习学校之前李老师就给我们开会说了有关于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事宜,第一节课至关重要,为了给同学们留下好印象,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第一堂课内容丰富一些。

在来到实习学校,刘老师听过我的课之后给我的建议是要做好课堂总结,并强调了课堂总结的重要性,课堂总结是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在临下课之前在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也对学生的课下复习指明了方向,所以在上完课之后,要对板书内容和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以下总结,这样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还有在课堂上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音乐课是一门参与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必须开口唱才能学会新歌曲,必须动手拍才能掌握新节奏,所以上课的时候我会多设计一些和同学们互动的环节,这样既能让课堂丰富多彩,又能让同学们感兴趣,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上一次金辉老师来学校,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告诉我们要整合知识点,不要说太多定义性的内容;然后知识点要成块讲,不要随意拆分;上课的'语言要言简意赅,分清主次等等,这些建议在我上课的过程中都很受用,太多定义性的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他们会感觉课堂没有趣味。成块讲解知识点有利于同学们记忆和理解。还有就是要分清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重点的内容可以多强调,多巩固,而对于只需要了理解不需要掌握的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这些也都是在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和准备的内容。

经过了老师的指导,我会不断反思我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把老师们的建议用在课堂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

24期栾元石赵顶岗分队

杨丹

教学反思34——《除法》教学反思 篇三

《除法》的教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何为平均分的基础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知道除法。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而本课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孩子们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本课的教学至关重要。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除法有两种意义,因此本课我分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将两种意义分开教学。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印象也更深刻些,所以为孩子们准备了小棒作为学具,第一课时是除法的第一种意义,等分除法。孩子们在学习平均分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平均分的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分组将12平均分成4份,孩子们在组内操作都很活跃,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达到平均分成4份的目的,紧接着就引入除法算式,将12平均分成4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2÷4”,这种除法的意义孩子们掌握的很好,也知道了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做。

但是引入第二课时除法第二种意义的教学时,难题出现了,孩子们对于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的结论能轻易得出,但是却不甚理解这种包含除法的意义,可能受了第一意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要求说出包含除法的意义时,不少学生仍是用了第一种除法意义。因此我结合例题对例题所给的数学信息及得到的结论各个数字的意义都又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找很多孩子对数字代表的意义,20是竹笋的总数,4是每一份的个数即每份数,我们所求出来的就是可以分成的5份,并就把20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的意义让孩子们反复理解记忆,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思想的转变,能够分析出题目所给的信息每几个为一份求份数的可以用除法计算。

我们学习除法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我发现运用实例更能让孩子们加深理解,所以在实例中分析,融入知识的学习,并还给孩子空间,让孩子们自己说,是很好的方式,就部分孩子对这两种除法意义的了解还是不够清晰的问题,仍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给孩子们不断渗透。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四

《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 “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

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

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够!打铁要趁热,“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强盗、无耻之徒、剥削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制度无法割裂开的。”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们从课下注释很轻易的找到——《卖炭翁》题注云“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 “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二、随文学习,品读语言滋味。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品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朗读及语言的品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希望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在品读诗歌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时候读得清清淡淡,他虽然明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卖炭翁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可是为了使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的理解当然正确,但显然仍不够到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老人那份矛盾的心理是何等强烈,自然也读不出这种味道!

怎样读出味道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习诗文,就是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的过程。诗句之间绝不是单列的平行线,而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感悟。于是,我追问:“卖炭翁这么想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换来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呢?”有同学马上就找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卖炭翁是为了赚钱营利呢?显然不是。诗人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用设问自问自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终南山熬了一年积攒下的一车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仅仅是为了能够有衣穿,有饭吃!

这时,刚才谈想法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要求继续他未完的品读:寒冬里,人们都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希望天气赶紧暖和起来,身着单衣的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愿”字是强烈的盼望,他冷不冷?肯定冷!可能冷得身子发抖、牙齿打颤,但是这和他生存唯一的、迫切的希望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当他再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他读的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答:“他这次很明显的在‘可怜’和‘愿天寒’两个词上加了重音,感情更加强烈。他读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不错,我们朗读诗文,就是在还原诗文的原滋原味,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理解诗文的内涵。他的朗读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后面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老人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更不是值钱的事物。“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废品,老人今后怎样生活,实在令人担忧,更是无尽的“可怜”!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比我在练习中单独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虽然课堂上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可能性教学反思 4

这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的确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情。下到英牙乡所执教的三年级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对推理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简单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我利用教材创设的淘气、笑笑、小明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境,组织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简明的表格记录法以及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推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优秀】 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可谓是有喜也忧。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

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

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三、导入环节不够恰当。

等到我真正的上这一课后,才发现我曾经的自以为是。为了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干瘪的进入到课堂主题,想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设置的讲梦话,学生难以理解,且关系好像不大,反而为后面教学走了弯路。其实,我下来之后也看了网络上有很多很妙的导入都是值得借鉴的。

四、朗读缺乏层次性。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第22段时出现的过错就很明显。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当一个学生读完这段话后,我便问:“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他回答后我马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学生读完后紧接着找了几个同学来读。看学生读得差不多了,便开始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赏析本段,赏析完毕后,马上又提问:“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结果学生又读了好半天,就这一段浪费了近乎十分钟。课后想来,这个细节处理得不好,其实,一学生读完后,就可以从字词入手赏析,从而深化到情感朗读上。而无需让学生做那么多的无用功。

“新的语文教材,加强了给学生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选入。这一鲜明的变化,其实也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教育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阅读目标上,应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强化感受性,强化体验性。”纵观全课,我在新课标的把握上还欠缺很多,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多。对于“少教多学”这一理念实践的还不太好,后期须待继续努力。

浅谈反思性教学 6

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提出源自20世纪80年西方发达国家,他是一种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方式。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提倡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进行回忆、总结、思考和评价,并通过积极的、有意识的反思来梳理总结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反思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中,由于教师在专业水平上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导致教师具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再加上“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育思想在学生与教师的脑海里都根深蒂固,尤其是英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专业素质差距,限制了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理论和教学水平的内在动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看重的是在年终考试考核中,学生在成绩方面的表现,在平时,教师缺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理论化的总结环节,很少有教师主动对学生的日常评价进行搜集,很少提出针对性提升自身教育理论水平的想法,而反思性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要求教师在原来教师教、学生学的基础上,讲求主观能动性的介入与反思,引入了学生的反馈,更好地激发出教师的发展潜能。

(一)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在立足书本教学的同时,又要跳出书本,在教学中更多的融入教学大纲中没有涉及的人文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关联性知识,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反思性教学讲求的是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在每次课后,教师都要对上课内容和学生反馈进行有效总结,分析教学得失,并提出改进的具体举措,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针对性改良;

(三)反思性教学讲求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在互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是表象的,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话题方面的讨论,还是对客观事物观点上的争辩,这些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外在的交流。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内在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细微变化,以学生反馈来自我评价授课的效果,同时通过让学生写上课体会、对教师上课方式方法提意见、建议等形式,来获取深层次的教学反馈信息,为下一步的总结与改进打好实践基础。

二、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每一节课的结束都是一次教学过程的完结,由于教材变化的细微性,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案习惯于处于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状态。而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彻底告别了“备一次课教好几年”的“吃老本”做法。每一次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个循环中,教师始终是主角,始终处于主动状态,这无形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教师要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不仅是课堂内容的丰富,讲解的不仅是课本上的重点,同时要围绕知识点开展“天马行空”般的联想与联系,在为学生解答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更多地涉及相关联的背景与内容,为学生呈现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在反思性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开展针对性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答疑释惑、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丰富思维经络。在这种讨论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所谓组织者,就是教师是讨论话题的设计者与讨论氛围的营造着,发动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参与者要求教师率先参与讨论。率先抛出观点引导学生参与。不过,在讨论准备阶段,教师要事先尽更可能多地掌握与了解相关知识,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为讨论提供知识支撑。

(二)教师要更懂得察言观色。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应成为教学的有心人,除了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外,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授课内容的兴趣程度、对授课方式的接受程度,通过学生的反馈与反应来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点。

(三)教师要成为因材施教的专家。每一个学生群体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如何“喂饱”拔尖的学生、如何照顾落后的学生、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的优劣。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个性化的提升与帮扶方案,力争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教师有意识的优化而受益,只有这样,反思性教学才具有广泛性的实践与推广意义。 "

三、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反思性教学的亮点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种制约因素的交织作用,目前,反思性教学更多的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很好的运用。之所以没有被大范围的采用,主观方面:

(一)教师思想上普遍存在上进惰性。反思性教学繁琐的程序,额外增加的总结、改进等教学任务使很多教师弃之不用;

(二)学生配合度不到位。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学生的不配合,尤其是学生参与的总结和互动环节,学生往往应付了之,影响了反思效果。客观上,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目前,反思性教学并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鼓励推广反思性教学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教师运用反思性教学还处于自发状态,难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没有组建反思性教学研究小组,单靠个体教师的自我总结,探索成果难以快速形成和推广。

四、我的反思性教学实践

英语教学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处于一种教师应付、学生痛苦的状态。社会上对学英语是否有用的争论、学英语主要是应付考试的观点甚嚣尘上。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影响,因此反思性教学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心境更显得重要与迫切。

课前,在备课阶段,我会提前全面了解这一课的重要知识点,并把知识点逐一分列,针对每个知识点开始相关性联想,开始搜集与知识点有关的材料,力求使知识点丰满、丰富、具有可读性,以便在讲课过程中随时引入相关内容,以内容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记忆事半功倍。另外,每节课课后,我都会布置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为开展针对性讨论做准备。

课中,是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是检验教学成效最直接的场所。每一课,在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及时抛出关键性问题,就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把课本的知识点与难点融在讨论中,通过讨论来解疑答惑,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会这样,这样会怎么样”的原理。在讨论过程中,我还会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反应,并针对学生反映的每个问题,做好课堂笔记。尤其是,问题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学生解决问题的踊跃程度、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等都是需要关注与总结的关键点。在即将下课时,我都会让学生用简短的语句写下当天上课的感受,希望老师改进的做法等等,为接下来的反思和总结提供依据。

课后,我都会及时对课堂上的观察笔记进行反思和总结,结合自身搜集的材料,就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方式是否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课堂讨论是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等方面进行详细归结,在每个问题的后面写上教学感受、学生体会和改进思路,并制定下节课的教学计划。

五、反思性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性教学毕竟起源于西方,由于价值观、教育观和社会观的差异,在初始阶段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难免有冲突之处,应该视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可贸然激进,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效果大打折扣。

反思性教学会无形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应该视自身情况适当采用,保证反思性教学的质量,不可为反思而反思。

反思性教学也不是没有缺陷,要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反思性教学讲究的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要把好度的问题,做到恰到好处,既不损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结语

把反思性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就是要着眼于科研与教学,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为科研提供了最肥沃的实验土壤,反过来,科研又能促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反思性教学使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受益、学生喜爱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教育教学总结与反思 7

教育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 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 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 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 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 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 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 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 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浅谈反思性教学 8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反思是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人有意识的考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它使人更清晰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的开展行动。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思维、结果等进行反思,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重构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笔者就当前的反思性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部分数学教师受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以知识为位,存在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范例研讨、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而缺乏“质疑反思”环节,忽视了学生的反思、咀嚼和总结。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行为缺乏引导,导致学生对概念理解片面,对定理、公式不能掌握。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反思活动。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杜威认为,反思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

二是专心致志,

三种态度确保人们的反思行为。数学现象具有抽象性,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容易产生困难,部分学生自制力差,缺乏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容易动摇信念。对发现的错误也不善于寻找原因,不能及时纠正,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数学反思性学生的几个阶段

1、反省判断。学生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作出判断。如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解题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解题方案是否最佳。

2、察觉问题。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内心充满怀疑、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确定对策。学生在搜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假设、探究,找出问题的根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4、实践验证。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策略方法,如果能够解决当前的困惑,说明检验成功,问题得以解决。如不能,则重新进入反思环节。

5、总结提高。包括经验总结、方法提炼、优化探索,此环节中学生通过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认识由感性提升到理性。

三、反思性学习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反思意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开放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创设富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迸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通过想象、质疑、猜测、讨论、验证、表达,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学生在反思的引导下看清问题的本质,掌握用正确的方法找出答案。

2、强化引导,培养反思习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转化为是引导者,他的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体验到反思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既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毫无目的去反思,又不可“包办”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3、反复实践,掌握反思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反思解题过程。通过反思,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索、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构建知识的能力。解题后,学生需反思下列内容:题意理解是否正确?计算、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在思考过程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有没有其它解法?

(2)反思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在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靠教师提示,还需学生去顿悟、理解和运用。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要反思: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前用过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找到什么样的规律?

浅谈反思性教学 9

【摘要】通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思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论述“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效应,并结合实践心得阐述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反思多种途径学会学习效应发展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多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赋予数学生命的色彩。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会学习,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只看哪种方法简单,不太记笔记,更不用说记下后课后自己再看看;作业错了不能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因此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师讲过的知识和方法,而稍加变化或新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任重而道远。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只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照亮别人,完善自己”之目的。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真正领悟数学的奥妙,基于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付之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从而使行动朝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习的成效。下面是我结合实践就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的途径和效应作一一阐述。

一、解题反思——掌握方法

学生已能正确地完成课本习题,思维能力却不见提高。由此我假设:“解题与思维能力提高之间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解题的反思环节,它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个假设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㈠、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㈡、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㈢、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经过这三步的反思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提炼、概括、整理,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内容后,出示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例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问题并证明:

⒈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⒉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⒊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⒋顺次连结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⒌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⒍顺次连结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⒎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⒏顺次连结直角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显然学生只要反思例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现了以下规律:

(1)顺次连结对角线既不垂直又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但不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菱形。

(3)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但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矩形。

(4)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正方形。这样反思过程,既使学生对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解后反思——触类旁通

解后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对题目本身的结构及解题的过程进行认真回顾,深入探究,以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它一般分以下几方面反思:理解题目的结构,形成迁移;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找出最佳解法;分析题目的步骤,抓住解题关键;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问题系统化。例如,求证方程(x—a)(x-a-b)=1有两个实数根,并且,其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这道题时,除了常规方法先证明方程有两个根,然后将两个根解出来,再进行判断外,可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证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证法一(利用韦达定理)

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x2-(2a+b)x+a(a+b)-1=0

因为⊿=(2a+b)2-4[a(a+b)-1]=b2+4>0

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设方程两根分别为xl和x2,且设x1>x2。根据韦达定理,得

xl+x2=2a+b,xlx2=a(a+b)-1

因为(xl-a)(x2-a)=xlx2-a(xl+x2)+a2

=a(a+b)-l-a(2a+b)+a2

=-10

所认x1-a与x2-a异号。

又由假设x1>x2,得x1>a,x2a

证法二(利用换元法)

设y=x-a,则原方程化为

y(y-b)=l

y2一by一l=0

因为,⊿=b2+4>0,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因为,yly2=-1<0,所以,方程的两根异号。

由此可知,原方程的两根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证法三(利用图像)

设f(x)=(x一a)(x-a-b)-l,这是二次函数,其图像是开口向

上的抛物线。由于f(a)=一1<0,且抛物线开口向上,于是抛物线与x轴

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位于直线x=a的两侧,所以,原方程有两个实

数根,且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由此可见,学生能做好解后反思,必定会激起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动机,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出很多规律,对所求问题作开拓性思考,引出新题和新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使新的知识体系得到整合,思维在反思中升华,从而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纠错反思——享受成功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解好之后时反思思考过程,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整理思路;在批改之后反思:对错误的解法要保留,经常到组长处说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载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找到对策,优化思维品质。在测试结束后,学生应自主对卷面进行分析,对掌握比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骤是否都有科学依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化能产生新的题型?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对掌握不好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在哪儿思路受阻,是知识的不够,是理解得不透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从而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成绩好的同学谈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表示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有的同学尽管成绩不理想,却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纠错反思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的体验、感悟,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他们探究知识历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反思和感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评价,思维开阔了,出错率降低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习能力、考试的实效性提高了,真正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课后反思——提炼思想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周记的内容包括: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现状;总结学习经验、方法和教训;有推广价值内容进行加工写成小论文等。也可以通过召开反思交流会,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快乐的享受、与困难做斗争的艰辛及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足。如初中数学“有理数”探究性活动课内容:自编小品《零的魅力》、童话《数轴的自述》、论文《负数的希望》、小组汇编计算竞赛、带有“巧”的好题和“疑难问题”探究。就是学生课后反思的成果展示,它既使学生轻松地对所学的有理数概念和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创造力,也让学生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从而认真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使学生懂得事事、时时反思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10

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好教材本身的学习,还应延伸教材的内容,扩大教材学习的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将有助于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张扬个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上22课《悉尼歌剧院》是要让学生知道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悉尼的标志,它不仅外型独特,美丽,而且内部结构科学。同时要求学生能模仿文中描写建筑物外形的段式,选择某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把事物介绍得更形象、更具体。根据课文的结构、语言以及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一、优点:

1、课件画面优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题由出示的画面引入十分自然,有生活气息,激发了学生了解世界著名建筑物的兴趣。在理解比喻句和“巧夺天工”这个词时,能配以多媒体演示,文字与画面结合得比较好,使学生便于理解。

2、在引入多媒体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依然做到了三个“实”——真实、朴实、扎实。教学能抓住重点内容,有研读点。教学时引导学生划句、品读、解词、感悟。朗读指导比较到位,使学生从生疏到熟练,到记忆,达到了积累的效果。

3、在指导“先概括,后具体”段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结合他们已有的语言积淀,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具体。

二、不足:

1、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目标与实施还是存有一定的差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巧夺天工”的意思可能还只停留在字面上。

2、比喻句如何写具体还需要更多细心的观察、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

3、对于14年这个数字的概念,以及设计师、建筑工人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不能完全体会到。

教师教学反思与总结 11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十月份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三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本年度外出听课2节,在校内听课32节。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

可能性教学反思 12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