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梁山伯与祝英台缩写作文
在东晋时期,在上虞县的祝家有一个人叫祝员外,祝员外有一个女儿叫祝英台,祝英台既漂亮又好学,从小就跟哥哥一起学诗文和文化,可是在古代,女孩子不让上学,所以祝英台就想到苏州去拜师求学,可是那时的女孩子不能出远门,女孩住的楼叫绣楼,一旦出了远门,让男孩子看到那个让男孩子看到的女孩子就会成为看到她的男孩子的妻子,可是祝英台很聪明,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她扮成了一个算卦的,对他的父亲说:“如果你让你的女儿出远门会给她快乐,如果你让你的女儿留在家里的会让她很悲伤。”祝员外一看连算卦的人都说让她走吧,他只好答应了。祝英台扮成了一个男孩子,父亲左看看右看看,一点也看不出来有声么差距,就让祝英台去上学了。
祝英台在路上看见了一个男孩子,男孩子的名字叫梁山伯,他也要去苏州拜师求学,于是他们就成了好朋友,他们可真是一见如故,时间一久他们就撮土为香,称为兄弟,后来,他们到了“万松书院”。他们在万松书院拜了一位老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同一间房子读书,在同一间屋子里睡觉,这样整整过了三年,梁山伯一点也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生。祝英台很喜欢梁山伯,希望能和他成亲,可是那时的女生全都很害羞,不像现在的女生那样,用于对别人说:“我爱你,让我嫁给你吧!”
有一天,祝员外派管家去给祝英台捎信,希望她能回来,梁山伯一看祝英台要走,就要送她走,在古代可不是送到车站,一送就是送到八十里,这就叫八十里相送,祝英台希望和梁山伯结婚,就暗示他说:“我有一个妹妹,就和我长得一样,你愿意不愿意与她结婚呢?”梁山伯一听很高兴,就问:“是真的吗?她真的和你一样吗,祝英台说:”当然了!他长得和我一模一样。”其实她说的就是她自己,梁山伯很开心就分手了,祝英台回家的时候,她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让她回来了,原来,原来这里的太守的儿子——马文才,不知道什么时候看见了祝英台,就仗着自己有权利来娶祝英台,祝英台不愿意,就被她的爸爸关在了她的屋子里。这时梁山伯也知道祝英台是一个女孩子,而且他还知道他不能娶祝英台,就很伤心,最后死了。这件事情传到了祝英台的耳朵了里,她也很伤心就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她哭得撕心裂肺,终于,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了,祝英台跳进了坟墓里,坟墓又合上了,过了一会,坟墓里又飞出了两只蝴蝶,叫化蝶。
第2篇:梁山伯与祝英台缩写作文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他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女儿,名叫祝英台。因为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堂读书,祝英台只好呆在家里。
有一天,祝英台想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征得同意后,她就和丫鬟去了杭州。在学堂里,她认识了一位名叫梁山伯的男同学。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谈得情投意合。后来两人拜为兄弟,每天形影不离。
学年已满,该是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他看见祝英台已经是一位大姑娘。回到家后他便请人去求亲,可是祝员外已经把女儿许配了有钱人家。梁山伯知道后,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病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反抗父母的祝英台变得异常 镇静。她套上嫁衣,走进花轿。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坟墓裂开了。祝英台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
这时风消云散,各种野花在风中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地翩翩起舞。
第3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读后感作文
《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也就有各种表现形式,无论是戏曲、音乐都那么深入人心,到当代,影视剧以之为题材的也广受欢迎。拿起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初看以为是用皮影戏为底本拍摄而成的画册,仔细翻阅,才发现,是仿皮影戏表现形式的绘本。
一时不察,险些着了道,当皮影戏扯谈半天的话,就未免南辕北辙了。这套绘本的人物形象借鉴皮影戏的造型,人物形制处处显露出皮影刀工的波磔刃痕,在一个画册中看到,是挺新鲜的。场景中的楼台花树,却不是皮影,有一点水墨丹青的影子,两相搭配,是种创新,也是古老文化用新形式表现的一种传承。
电影《神鞭》里,傻二剪掉了辫子,可以有底气地说出:“辫子剪了神还在!”头上的功夫改为射手的出神入化,对着老玩意抱残守缺,傻二明白行不通了。对于古旧艺术的发展,恐怕都涉及一个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要考虑传播、受众,当然重中之重的是经济,旧范早已失去了所依存的时空,一切终得变。一件技艺一旦沦为物质文化遗产,恐怕是不祥的事情。稀缺而保护,就没了群众基础,于街头喜闻乐见,还是登堂入室成为博物的遗存,哎,如何抉择?从这点考虑,这本画册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予以创新的过程,是值得鼓励和不断尝试的事情。
画册中有两种美:其一人物衣饰的富丽之美,衣饰纹理为刀工镌镂之姿,带上点象征意味的锦簇;其二建筑场景的绘笔呈现中国建筑的对称之美,院落多呈正形,亭台横截金字,门户舟楫于规则和散落间对称相映,祥云、山壑、银杏叶乃至蝴蝶都有传统的对称之美,带一点剪纸艺术的特征,这些融汇是颇具匠心的,在如今日本漫画横行的时代,美术工作者有志创新,追溯传统,彰显中国风,是值得称道的。
如若要煞下风景,讲些不足,书中人物形象采用皮影戏形制,稍显呆板。人物那番形容和动作有千人一面感,卡通形象是不能脱去人物表情形色的。因仿皮影,形制单一,是天生的瑕疵,面部的喜怒哀乐,不能呈现,梁山伯、祝英台、书童、婢女全部一副丹凤眼,人人沾染点绛唇。皮影戏是动态的,有唱作能弥补这种表现方式的不足,搬上画册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此系作者该认真思考和修正的地方。
随书还附赠著名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弹奏曲《梁祝》的欣赏方式,聆听一会儿,头脑中幻化出动态,乐与画在心中凝成一段凄美情景,才可谓“化蝶重起舞,情致方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