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一共10篇

时间:2024-04-17 18:17:47 投诉 下载本文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一共10篇

第1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第2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提高学生化学计算技能,掌握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要求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规范、书写格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讲究整洁美、规范美。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化学反应知识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等。

教学过程

(见相应的第五节第一课时ppt文件)

巩固练习

1.56g铁与16g硫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后把固体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标态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

(A)22.4L (B)11.2L (C)33.6L (D)44.8L

2.用稀硫酸溶解FeS和Fe(OH)3的混合物56.6g,可得到3.2g硫,原混合物中FeS的质量可能是:①8.8g、②21.4g、③35.2g、④47.8g这四个答案中的( )。

(A)① (B)①③ (C)②④ (D)②

3.在100mL12mol/L浓盐酸中加入足量二氧化锰,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氯气量是(不考虑氯气在反应液中的溶解损失)( )。

(A)0.6mol (B)在0.3mol和0.6mol之间

(C)0.3mol (D)小于0.3mol

4.某碳酸钾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硝酸钾和硝酸钡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13.8 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的判断是( )。

(A)肯定没有硝酸钾

(B)肯定有硝酸钾,可能还有碳酸钠

(C)肯定没有硝酸钡,可能有硝酸钾

(D)肯定没有碳酸钠和硝酸钡

5.将2.4mol某金属投入1.8L 2 -1的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7.2gH2,则该金属和酸分别是( )。

(A)二价金属,二元酸

(B)二价金属,三元酸

(C)三价金属,二元酸

(D)一价金属,一元酸

6.向盐A2B溶液中加入盐CD2,溶液中有沉淀生成。为了研究这一化学反应,将两种盐分别配成0.1mol/L的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化学式中A、B、C、D表示原子或原子团,式量:A为23;B为96;C为137;D为35.5):

编号

A2B溶液体积/mL

CD2溶液体积/mL

沉淀质量/g

1

60

2

60

20

0.464

3

60

40

4

60

60

1.395

5

60

70

1.404

6

60

80

1.397

7

60

120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号实验中沉淀的质量为_____g;7号实验中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7.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B,反应方程式A+B→AB。甲、乙、丙三学生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各人所用A、B的质量各不相同,但总量相等,都是9.0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A的用量

B的用量

AB的质量

7.00g

2.00g

6.00g

4.00g

5.00g

6.00g

a g

b g

4.44g

试求:

(1)A+B→AB的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三者质量比:

由甲学生实验中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乙学生实验中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参加该反应的三者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学生实验中,a和b的值。

8.现有Na2O2和NaHCO3的混合物两等份,第一份混合物放入密闭容器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第二份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两种情况下得到同样的气体,但气体体积不同。前者产生气体的体积为aL,后者产生的气体体积为bL(气体体积都是在通常状况下测得,该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Lmol-1)。

(1)第一份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残留物是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

(2)每份样品中Na2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HCO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B,3D,4B,5C。

6.

(1)化学方程式为:A2B+ CD2=2AD+CB 。

(2)根据题中所给的各原子或原子团的式量可得出,60mL0.1 Lmol-1的 A2B溶液跟60mL0.1 Lmol-1的CD2溶液反应可生成AD0.702g、CB1.398g。所以沉淀物质只可能是CB才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3)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在第3组实验中AB2过量、CD2不足,可根据CD2物质求得沉淀质量为0.932g。第7组实验中,是CD2过量,应根据A2B的物质的量来计算,求出沉淀质量是1.398g。

7.

(1)由甲学生实验中得到:2:1:3。由乙学生实验中得到:1:5:6或2:1:3。所以参加该反应的三者质量比是2:1:3。

(2)丙学生实验中,a和b的比值。剩余A时:a =7.52g,b =1.48g。剩余B时:a =2.96g, b =6.04g。

8.

(1)碳酸钠mol

(2) mol; mol。

第3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第4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0;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MnO4===2MnO4+MnO2+O2↑

2x158 32

6克 X

x==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x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10 t

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

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课堂练习

1.(2003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2

第5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完整规范地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和步骤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99-10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书写正确的化学式,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二、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相等,把短线改为等号。

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中“△”表示加热;“↑”表示生成物是气体,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的气体不用标注↑;当反应物中无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气体的右边要标注↑。反应物中的气体不能用↑。“↓”表示生成物是固体,当反应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的固体不用标注↓;当反应物中没有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固体的右边要标注↓。反应物中的固体不能用↓。“===”表示生成。

四、查检查反应物和生成物,各原子的个数应相等。

【名师归纳】

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4)反应条件是否注明,符号“↓”或“↑”使用是否正确。

【反馈练习】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D)

+O2===CO2

+HCl===ZnCl2+H2O

C.H2SO4+NaOH===NaSO4+H2O

D.2KMnO4K2MnO4+MnO2+O2↑

2.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8HNO3===3Cu(NO3)2+2X↑+4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A)

B.N2 C.NO2 D.N2O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分析下列化学方程式违背了什么原则。

C+O2CO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Mg+O2MgO2违背了客观事实。

H2+O2H2O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内容二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00页中间的“方法导引”,完成下列填空。

1.奇数配偶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例如:C2H2+O2―→CO2+H2O,此方程式配平先从出现次数最多的氧原子配起。O2内有2个氧原子,无论化学式前系数为几,氧原子总数应为偶数。故右边H2O的系数应配2(若推出其他的`分子系数出现分数则可配4),由此推知C2H2前配2,式子变为:2C2H2+O2―→CO2+2H2O。由此可知CO2前系数应为4,最后配单质O2为5,最后写明条件即可:2C2H2+5O24CO2+2H2O。

2.最小公倍数法

通过求最小公倍数以求得相应物质的系数。例如:NH3+O2―→NO+H2O,N与H在方程式两边各出现一次,但N是平的,H原子个数两边不等,故从H开始配,方程式两边氢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6,故应为:2NH3+O2―→NO+3H2O,这时N不平,应配N,最小公倍数为2,故应为:2NH3+O2——2NO+3H2O,最后配O,最小公倍数为10,故应为:4NH3+5O2===4NO+6H2O。

3.观察法

例如:CO+Fe2O3Fe+CO2,一个CO分子变成一个CO2分子,需要一个氧原子,而这个氧原子来自Fe2O3,Fe2O3中有3个氧原子,所以需要3个CO分子,生成3个CO2分子,故式子变为:3CO+Fe2O32Fe+3CO2。

【名师归纳】

配平的技巧是:有氢先配氢,无氢先配氧,最后配单质。有原子团的先配原子团。当H2、CO、C作还原剂时,用观察法配平。

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化学式要写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等号连接,不要忘记注上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写好后要检查。

【反馈练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4)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2H2O+O2↑。

(5)用氯酸钾制氧气2KClO3MnO2△2KCl+3O2↑。

(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2.高纯硅是制造计算机电路芯片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仅次于氧元素。

(2)工业上用石英(主要成分为SiO2)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Si+2R↑,则R的化学式为CO。

(3)硅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并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未来的新能源,其反应方程式为Si+O2SiO2。

3.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用下,可使汽车尾气中CO和NO反应,并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以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P2O5+

(2)(红热)+(气)Fe3O4+

(3)N2+===

(4)+Fe2O3+Al2O3

第6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关键是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步骤:

(1)设未知量;

(2)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

(5)求解;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简记为“设、写、算、列、求、答”。

【讨论交流】

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列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温馨点拨】

1.列比例式,实际体现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相对质量之比。

2.(1)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

(2)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3)找准题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名师归纳】

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所用已知量和待求的未知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

2.所设的未知量不要带单位。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具体质量都要带上单位,不管在列比例式时或最后的计算结果都不要漏掉单位。另外单位要一致,不一致的要进行单位换算。

3.有关物质的量要写在对应物质的下面,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乘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如果遗漏,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4.求解时要先约分,结果除不尽的可保留两位小数,带单位。

【反馈练习】

1.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gM完全反应生成5.6g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D)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C.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4.4g

D.2.4g M与5g RO2反应生成7.4gN

2.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C)

A.9g B.11g C.12g D.14g

3.电解36克水,可得到氧气多少克?32克

4.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0.21克

5.已知反应:2A+B===C+D,A与B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A与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和D共2.8g,则消耗的反应物B为1.2g。

6.在密闭容器中将20 g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发现剩余氢气2g,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C)

A.1∶9 B.1∶8 C.1∶4 D.1∶2

7.4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g二氧化碳和3.6 g水。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的元素为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为碳、氢、氧的质量比为3∶1∶6。

8.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对“电解10 t氧化铝最多生产多少吨铝?”,你能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提示:第一种方法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第二种方法,由于氧化铝中的铝全部变成了铝单质,所以铝的质量=氧化铝的质量x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故铝的质量为5.3吨。

第7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入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平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理解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是化学最基础的语言,通称为“化学语言”。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板书]: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为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举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 + o2 === co2 12 32 44

[讲解]:这个式子不仅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每12份质量的c和32份质量的o2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能生成44份质量的co2。

[提问]: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kclo3 === kcl + o2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71-72页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

1.书写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

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标明“↑”、“↓”。

(说明“δ”、“↑”、“↓”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请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提问]: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平方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页第三自然段。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表示的意义)。

[板书]:2kclo3 == 2kcl + 3o2↑

2x(39+35.5+3x16) 2x(39+35.5) 3x16x2=245 =149 =96

1.含义:[质]:表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进行的条件。

[量]:表明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读法:[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量]: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学生活动]: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平方法。

[目的者图]: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

(四)总结、扩展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体、沉淀,箭头要标明。

2.最小公倍数配平法步骤:

①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②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③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④把横线改成等号。

⑤检查。

第8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组合已有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独立解决化学定量计算中的问题,同时对各种方案会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找出最佳解答方案,开拓思路,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的重大作用。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成功,建立自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较差.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探索导航:

复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

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xx;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3克碳、1.2克碳呢?

(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

引入: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解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克二氧化碳

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C + O2 C O2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2 44

和已知量、未知量3 g x

④列比例式,求解= x = =11 g

⑤简明作答

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可以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完成下列练习

练: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H2+ CuO Cu + H2O;Cu—64、O—16、H—1)

提问: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3、小结:

结论(1):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

练: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

结论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

1、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2、多少克的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可生成3.2克氢气?

3、实验室电解50克水,当生成4克氢气时有多少克氧气产生?

(选做)

4、红磷在钟罩内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为什么?)。假设钟罩的容积为5.6升,氧气密度为1.43克/升。(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问最少需燃烧多少克红磷才能把氧气完全消耗掉使实验获得成功?

第9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10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

1、火柴燃烧

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氧化汞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

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

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板书设计: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一切化学反应

实质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五、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全班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差异,虽利用好差搭配分组及课前学生准备弥补了一些不足,但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是在学生实验上,主要体现在:

1、有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过慢,这要求教师要会控制教学进度;

2、部分学生操作失误过多,实验结果误差大;

3、对实验缺乏分析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