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一共3篇

时间:2024-05-02 12:50:18 投诉 下载本文

读后感一共3篇

第1篇:《牛郎织女》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中国神话故事·尧舜时代》中的一个故事《牛郎织女》,牛郎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男主角是一个放牛郎,因为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所以大家都叫他牛郎。一次,他的老牛开口说话了,告诉他傍晚会有七个天上的仙女来河里洗澡。牛郎只要拿走其中一件衣服,衣服的.主人就将成为他的妻子。牛郎照做,果然娶到了最小的那个仙女织女,还生了一儿一女。天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很生气,于是将他们骨肉分离。牛郎在老牛指点下,挑着两个孩子去救织女,可王母娘娘把银河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不放弃,用葫芦瓢来想舀干天河的水。王母娘娘不忍心了,所以让他们在每年七月七晚上相见一次。

牛郎之所以能与织女每年相见一次,是因为他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让王母娘娘感动了。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条件多么艰苦,他仍然坚持着。牛郎可谓执着的追梦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坚持努力,这也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也为了过上理想的好生活而努力,最终他成功了。

每当我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就会想起这个故事。牛郎坚持不懈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使我不轻言放弃,战胜一切困难。

第2篇:中国文脉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间主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教育,何能*取用?

余秋雨进一步说:“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今天,我们回望历史,那些在云雾中隐约可见的山脊是什么呢?

“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王朝谱牒,甲骨文和金文……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

余先生说:“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然“得脉者难得知音”,所以,余先生只能深深一叹,他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明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这样,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余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文学把脉、梳理、分类、总结,虽有不尽完美之处,但表现出来的中国精神,让人为之感动。作者:陈晓光

第3篇:灰尘的旅行的读后感

读完《灰尘的旅行》这本书,我深有感悟。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菌儿”的细菌,它为我们娓娓讲述了其菌类家族不同的族群的形态特征,衣食住行,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仅让我们认识了细菌,更让我们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里面还有一位科学家,大家都称他为“胡子先生”。每次一发生什么病疫,胡子先生就断定是菌儿所干。

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河流中有一种可以杀死病菌的两种好细菌,受得人们的爱戴。

因此,病菌们就很想换回名声,做一个好细菌。可胡子先生否认了它们的决心。

于是菌儿们就四海为家,能到哪儿算哪儿。可由于名声关系,只能受人类的折磨。

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细菌再坏,但他们其中的一些,还是想成为好细菌。所以,在一些病疫事故中,我们误会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