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共计推荐3篇

时间:2024-05-11 18:11:45 投诉 下载本文

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共计推荐3篇

第1篇: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内容:

本次市场调查,我们深入天津各大服装和面料卖场,对其中的各类服装和面料的材料、纱线种类、面料颜色、做工、服装款式等具体的且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各方面进行细致和深入的调研,以进一步了解现今的服装和面料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选择方向,更好的帮助企业和学校选择今后前进方向。

调研背景:

第一章: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穿着和装饰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选择已不再是在保暖和合适的阶段了,在选择这些日常纺织品时更多的会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例如,服装款式、类别、舒适性以及一些特殊的性能等以及家居纺织品面料的质量、外观、花型和健康指标等。同时在当今社会另一个环保趋势的推动下,“低碳”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的冲击人们对日常服装面料的选择趋势。作为衣食住行中的“衣”,也在有着一种新模式。而对服装面料以及家居面料的要求上面也开始更加的注重是否环保。

第二章:前不久的经济危机对于纺织业特别是我国的纺织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于新的经济环境,我国服装以及家居面料行业也开始有了新的改革,市面上的服装和面料也必将有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章:作为纺织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纺织品的现状对于我们将来进入企业,快速适应工作和胜任工作以及预测市场流行趋势和掌握服装材料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调研时间:

9月13日至9月15日。

调研地点:

滨江道、大胡同、轻纺城。

调研对象:

当前市面上流行的服装款式和面料以及家居面料的常用材料以及首选组织结构、风格分类以及主流图案色彩搭配和花型等。

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一.流行色的调查:

所谓流行色,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地区内,被大多说人所喜爱或采纳的几种或几组时髦的色彩。她是在一定时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对于大多说人来说,流行色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名词。人们在选择服装时首先要看的往往是颜色,而流行色往往成为了那些追求时尚个性一族的首选。可见掌握当前的流行色并预测下一年的流行色对于服装制作以及选择服装是多么的重要。

简约是现今服装的主要风格,这样的风格自然带动了纯白色的流行,通过我们调查我认为:在20xx年白色将已上升趋势继续流行,深浅变化的蓝色将成为20xx主要流行色;橙色和桔红色的搭配,将形成一种矛盾的组合;流行了几季的玫紫色将继续在流行色中占一席之地,但在表现上将更趋于冷峻,并成为蓝色的重要补充;绿色系在明度和纯度上会进一步提升;而金色和银色将成为比较重要的点缀,使纺织品更具金属感,不同色相都将已近白色系作为基本基调,继续传达服装简约唯美的风格。

没有妖艳的色彩,全是朴素完美的单色。雪样纯净的白色,被时间腐蚀了的米色、米黄色、灰白色;氧化了的绿色;浪漫的粉红色,千百惠女装轻描淡写的几笔却是简约唯美贴切的诠释。

雅戈尔男装清新的白色、浪漫的粉红、高雅的米黄弥漫着朦朦胧胧的绅士风度。

再来看看充满青春气息的美特斯邦威,无论是纯粹的单色(即使是单色却也是灰灰的泛着丝丝白色)还是几种亮色灰色的搭配都是那么亲切放在一起又如此自然而和谐,有如阳光一样柔和。

从真维斯中我们也能发现米白色、明亮的绿色、灰灰的蓝色、冷峻的玫紫色……如同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退色逐渐接近白色而显得更加明亮温馨!

来看看运动装,从这里也能感觉到白色简约的风格。彬彬适中、别致、隐秘的蓝色,呈现出清晰与模糊,粗狂与秀美,面与线的融合风格!

从上面几张照片大体能感觉到今年的流行趋势,几乎每件服装都能找到蓝色的身影,蓝色势必将成为20xx年的主要流行色其效果将变得适中、别致、隐秘。在20xx年不同色度的近白色系是一种重要基调体现出简约唯美的风格,无论是套装还是*搭配,一身白色打扮将成为时尚前沿:橙色和桔红色的搭配,将形成一种矛盾的组合;海军蓝、灰银色与其他火热的色彩构成了这一主题,令人联想到北京奥运足球场上的红、黄、绿条:玫紫色将以冷峻的面孔继续流行并成为蓝色的重要补色,米黄色将成为点缀的亮色,所有优雅的色彩都可作为玫紫色的配色:绿色系在明度和纯度上会进一步提升,以强调视觉和触觉的精致感受。而金色和银色将成为比较重要的点缀,使纺织品更具金属感。

总的来说20xx年流行色表现形式将不会太夸张,主要以宁静、精致,柔和、简约为基调,在其他表现形式的配合下必定带我们走进一个唯美、温馨、静谧的10年。

二.家居面料:

在家居面料中,其中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而言,比较多的要求家居制品的舒适性比较好,另外就是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要求要有不一样的风格颜色等。另外还有就是家居产品的环保性。而在这些所提到的要求中,一个对家居用品比较高的质量要求就是要是家居,尤其是床上用品有比较好的干爽舒适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干爽舒适面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的物质需求,如何提高服装面料的干爽舒适性已经成为科研单位研究的重点,企业关注的焦点。众多新型纤维的'研制开发及其在家居用品的应用上越来越多。

在家居装饰中包括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面:

家具装饰:台布、沙发套、靠垫等;

地面装饰:地毯、地垫、手工艺地毯等;

墙面装饰:墙布、壁面工艺(刺绣手工印染装饰品)等;

窗户装饰:窗帘、窗纱、布制百叶窗等;

床上用品:被套、枕套、床单等。

针对家居用品中,其形式和色彩的形式多样,其中针对家用纺织品的要求也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现在出现在家居纺织品中的各类品种有:抗菌类家用纺织品、远红外保健家用纺织品、药物保健家用纺织品、阻燃家用纺织品、隔音家用纺织品、抗静电家用纺织品、防水家用纺织品、抗污家用纺织品、超吸水性家用纺织品、抗紫外线家用纺织品、芳香家用纺织品、纳米家用纺织品、变色(湿变、温变)家用纺织品、自清洁家用纺织品等纺织家居纺织品。

在家居纺织品的设计方面强调原材料的配套设计、工艺种类的配套设计、色彩配置设计等。而在实地的调研中发现,现在消费者对家居纺织品有比较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床上用品以及窗户装饰物等方面,其中床上用品的原料要求上面多为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

在实际的调研中,各种床上用品的组织结构都为常见的基础组织,其中有沙罗组织,蜂巢组织,各种斜纹等。有全棉沙罗组织,全棉蜂巢组织,全棉平纹组织的色纺床单,全棉斜纹类,丝绸类,雪纺皱类,环保涤棉类面料,弹力面料等。

在家居床上用品中,各个面料都在强调面料细腻、环保染色、吸湿透气、耐磨耐用等,由此可见在家居床上用品中,重点要求其床单被罩在贴身有较好的舒适性能和吸湿透气性,与此同时,环保性也不断的加入到床上制品的要求中,这在今后的纺织品行业中都将是一个新的趋势。

三.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调查

购衣地点普通市场占30.2%,专卖店占39.6%,超市占11.6%,大型百货商场占18.6%。从此项中可以了解大学生对购物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品牌服装的青睐与消费知识水平。

喜欢休闲类型的占35%,半休闲类型的占37.8%,职业类型的占8.7%,时尚前卫类型的占12.4%,运动装的占6.1%,从此项调查中可知半休闲装是大学生最钟爱的,其次是休闲的服装。至于职业类型的服装,好像在大学生中没有很大市场。

追求潮流的占7.7%,标新立异的占10.1%,适合自己就好的占72.8%,无所谓的占9.4%,通过此项调查可以看出,可见大学生还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消费群体,绝大多数人购买衣服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强调追求潮流或标新立异。

喜欢条格花纹的占12.9%,方格花纹的占6.4%,*变化花纹的占47%,其他花纹的占33.7%,此项调查显示了大学生对服装面料的花纹方面的要求。

喜欢服装类型随主流的占10.2%,个性化的占26.5%,时尚的占27%,无所谓的占36.3%,此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服装类型要求不是非常在意,主要是适合自己就好。

购买服装时主要考虑品牌的占10.3%,面料的占16.7%,款式的占50.9%,价格的占22.1%,由于大学生是纯消费者,因此款式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重视的,他们也追求品牌,更考虑价格,由于对面料不怎么了解,因此在购买时没有受到很重视。

在这次实地调研中,我受益颇多。不仅对于当前的服装市场的整体趋势有了一定的把握,而且在调查中极大的丰富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市场是企业行动的风向标,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企业今后的方向,我们现在的调查可以为我们以后毕业进入企业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

第2篇:市场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1%,却直接贡献了10%左右的全国GDP。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银行业总资产稳步上涨,但增速逐渐下行;同时,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意识逐渐增强,保险、证券和基金行业均实现了平稳快速地增长。

自2009年国务院决定加快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两个中心”建设以来,杭州、南京、宁波等地先后提出打造承接上海的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愿景。“十三五”期间,南京市鼓楼区金融业平稳发展,年度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保持在1.11%左右,与鼓楼区GDP增加值的增长率(1.13%)基本相当。近三年来,鼓楼区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9.5%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占鼓楼区GDP平均比重约为9.28%,较南京市金融业占GDP比重(11.6%)略低。鼓楼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约8.9%,银行、信托、保险三大行业占鼓楼区金融业税收贡献的88%;其中,银行业约占全区金融业税收贡献的60%。

2011年,国家发布了《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提出突出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开展金融业亟需紧缺人才培养等主要任务,明确了创新研发人才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本调研报告聚焦金融业人才工作,主要围绕鼓楼区金融服务业人才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案展开。

一、金融从业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从业人员规模不断增长

随着金融业持续快速的发展,金融业人才需求一直是各行业人才需求数量排名的前三位。尽管近两年由于P2P、非法集资等原因,加强了对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的监管力度,加大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和风险的监察强度,但对于金融业人才需求的总规模仍保持稳中有升,仅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了部分调整。

(二)工资收入水平较高、工资与学历较匹配

统计数据显示,金融行业的近三年平均年薪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金融行业的高工资,首先体现在公司上市引致的证券从业人员工资激增;第二是银行业,尤其是平安、民生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银行等城市性商业银行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而保险业的平均工资,在银证保行业中是相对较低的。其中,对于银行业工资水平来说,从所有制结构区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层及基层平均收入水平略高于国有控股的传统大型银行;而国有银行的中层及工作年限较长的人员工资相对更高、更稳定。

当然,从各行业的学历水平来看,也是证券>银行>保险这样的排序。其中,从学历整体水平来看,中信、广发等在证券行业中较高,中国银行等在银行业中较高,中国平安在保险行业中较高。从岗位和分工来看,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的平均学历水平是最高的、平均收入水平也相对突出、并且平均年龄呈现年轻化特点;相对而言,投资顾问、理财经理学历平均水平较低。

(三)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有待优化

调查显示,金融行业内30岁以下从业者,将近30%;40岁以上到退休年龄的从业者,占50%以上。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岗位配置、工作分工、工作强度、晋升机制等方面的严重问题。

二、金融业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流动性较大,但仅限于业内,主要通过猎头推荐方式

随着金融行业的持续壮大,以及细分发展的差异化,金融业内人才流动也在不断加剧。调查显示,金融业内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约为2年。导致频繁跳槽的直接动机包括薪资提升、职位提升、对原公司的激励制度不满等。

近几年,银行业人才,尤其传统国有银行人才流失严重,从银行企业本身的原因来看,银行业竞争加大、业务发展压力凸显、净利润增长减缓、考核标准偏高,这是导致银行从业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同时,部分商业银行岗位设置不够科学、岗位职责不够明确,绩效考核体系和内部人才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对员工激励不够充分、员工归属感低的现状。此外,随着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广泛运用,银行营业网点也面临较大的“瘦身”压力。具体来说:

第一,薪酬水平因素。在2015年实施《*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后,我国国有银行高层和中层管理人才薪酬受到了较大影响。其次,不同岗位薪酬分配差距较大、不同部门薪酬分配不够均衡、普通员工与管理者薪酬较为悬殊。同时,受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新兴金融机构高额薪资的吸引,一些国有银行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跳槽到竞争伙伴那里。

第二,人事管理和晋升等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国有银行将较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在人才招聘的同时,相对不够重视人才留用的问题。虽然国有银行在股份制改革方面,不断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仍沿用单一化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机制。同时,过于关注业绩和任务完成,忽视了员工个人职业成长问题。

此外,国有银行对员工的个人竞争优势重视度不够,晋升空间较小、晋升机会有限、晋升*相对缺乏公平性,导致员工对职业发展的希望相对渺茫,工作积极性减少。并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有针对性并且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和形式过于单一化。

第三,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在短期内吸纳巨量活期资金,这种效率在传统银行中很难见到,给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因此诱发银行人才向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流动。

第四,企业文化氛围不浓。相对而言,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较弱,表现为对员工关爱不足、员工工作环境一般、员工凝聚力不强,导致员工归属感较差,对单位的感情不深。特别是年轻*队伍未能感受到单位部门及领导充分关爱和重视,难以充分激发出内在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普通员工的职业角色转换难度大,继续教育和职业规划不足

部分被调研者表示,银行分工过细、专业性强,如果工作三年之内,未转换工作角色或岗位,三年后转换难度极大,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所需的知识结构日新月异,很难追赶。

第一,培训机制差强人意。培训覆盖面积过小、缺少系统化的员工培训。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培训内容集中于规章制度、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缺乏对员工的吸引力。

第二,员工职业规划相对欠缺。人事部门缺乏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内部晋升通道过于单一,流动空间过于狭隘,岗位流动性较为困难,人员选拔存在不公平现象,基层与机关之间人员配置不够平衡,从业人才职业发展道路受限。

(三)相对亟需金融科技人才、复合型专业人才和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

目前,金融机构普遍过于依靠营销,而不是专业技能来开展业务。但金融业正从专一化服务向场景相关化发展,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

第一,亟需金融科技人才。金融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懂金融市场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国内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数量偏少,缺乏健全的培养体系,主要依赖于人才的自我成长,但成才率较低。同时,科技金融领域,对于全面掌握科技金融机构管理、科技金融产品研发、金融信息安全管理、高级评估及预测、风险管理等相关方面理论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专家人才十分稀缺。同时,金融科技人才紧缺还源于金融科技企业不仅与行业内企业竞争人才,还与其他行业竞争人才。

第二,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金融业混业经营背景下,缺乏具有精通金融、财务、统计、法律、管理等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尤其亟需能够通晓国际金融业务的运作流程和经验、抵御金融风险、风控合规等业务管理人才。

第三,亟需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金融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在各国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造成高层次金融人才频繁流动。目前,金融业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比较高,现行税制下的税收负担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服务机制有待完善,比如人才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社会保险等问题上还不能充分满足高层次金融人才的要求。唯有有效地改变现状,才能吸引并留住区域性高层次人才。

(四)区内金融从业人才的行业结构占比较为传统

目前,鼓楼区内银行是金融人才最集中的行业,65%左右人才在银行,证券、保险加一起约25%,而美国只有约25%人才在银行工作。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金融业态结构。预计随着银行业进入转型期,未来几年银行业用人需求将继续稳定在低速增长状态,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内不断提速。

(五)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压力较大,健康状况一般

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中,作息不规律、过劳、亚健康等现象表现突出。相关数据指出,金融从业人员前五大慢性病发病率,分别为颈椎病、口腔病、肠胃病、脂肪肝和高血压。专家分析说,金融业人员常年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加上对饮食等方面不够注意、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平均约50-55小时),有抽烟喝酒等习惯,因此肠胃疾病是这些人群的易患疾病之一,甚至成了普遍性职业病。

三、部分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案

(一)充分激发金融企业人才活力

首先是深化人才管理*改革,推进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设贴近市场价值的薪酬体系,建立职业经理人的制度。

第一,强化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金融企业应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绩效考核的内容与频率,建立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指标,提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的落实程度。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金融企业应制定针对性、多样化的激励机制。重视物质方面的薪酬激励、优化福利体系。实行宽带薪酬,根据实际情况对任职人员执行薪酬等级实行上浮或下调,增强人员任用与管理的灵活性,从而延长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

其次,应该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才能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干、发挥人力资源价值,从而推动企业良性发展。同时,应重视对人才的内在激励,通过一定的措施促使企业员工能够有更强的成就感,从而增进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完善人才晋升机制。坚持公平公正的晋升原则、秉持人岗匹配的管理思想,有效选拔人才,拓宽员工晋升通道。在保证通过传统行政管理岗位职务晋升的同时,开辟以基层工作经验、能力和绩效为导向做好人才的公开选拔,拓宽基层操作类和专业技术序列类员工的晋升通道。

第四,必须更加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努力使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协同一致。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并对储备人才加强培养。

(二)构建有效的人才配置机制、渠道

第一,优化金融人才配置机制。完善岗位轮换制度,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提高人才与岗位匹配程度。推进人才适度合理流动,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第二,完善金融人才配置渠道。首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整合金融人才市场和金融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打通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人才市场和金融单位之间的有效的人才配置渠道。同时,金融企业需要积极与高校,与金融人才市场进行衔接,提供相关的金融人才需求和金融能力素质要求,为高校和金融人才市场配置提供有效的能力素质模型。

(三)加大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和竞争力

第一,需要*出台相关优惠的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为引进具有国际工作经验、掌握最新金融技术与管理技能的高层次金融人才所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等费用,可以并入工资薪金支出,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于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第二,促进海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与宁金融企业柔性合作。积极推进与兄弟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海外华人社团的深入合作,促进海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通过柔性的方式进行项目合作、学术交流,比如担任咨询、讲学、业务顾问等。

(四)完善入职后的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金融企业员工培训是避免人才流失的重要方式之一。银行机构在制定培训内容时,要确保能与国际相关发展理念、标准、法规等要求进行合理对接。从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增加员工培训的科学性方面入手,创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就经营管理、专业技能、技能操作三类员工,对不同的岗位、级别,提供有差异性、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第一,要提高培训课程的质量,参考同业经验,对接外部优秀的培训公司,设计更适合员工需求的培训课程,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探讨建立自身的内训师团队,选拔行内专业知识过硬,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组建行内的培训师。

第二,要富培训方法。视需要增加一些培训方法,如研讨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等,选择一两种方法为重点,多种方法变换组合的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第三,不要忽视对老员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核心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也应增加对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责任意识的培训。

第四,要注重培训后的反馈,在注重培训课程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员工的学习效果,要形成反馈机制。

(五)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以人为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尊重人才,加强沟通。从细微之处着手,切实关爱员工。引进技术、提升信息科技效能,提高基层员工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

为员工提供多种选择,创造个人发展机会,使员工在继续从事自己爱好、擅长工作的同时满足岗位晋升的需求。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大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员工认同感和企业凝聚力管理。

综上可见,金融企业应有效增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和柔性管理机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人才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树立优秀企业文化,才能为鼓楼区集聚优秀金融专业与管理人才、建设金融人才高地,助力南京市实现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3篇:市场与消费者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大学生比较年轻,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与社会上其他消费群体不同。他们一方面消费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尚未获得经济独立,消费受到很大限制。消费观念的进步和消费实力的滞后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的影响。就食物消费而言,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为了调查大学生的食物消费情况,我们决定对周围的学生进行一次食物消费调查,了解大学生应该在食物上花多少钱,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不合理的话如何改善。

二、问卷

12月25日至27日,我们对周围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份,回收有效问卷22份。调查对象大部分是女生,所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女大学生。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总消耗量

统计结果显示,消费主要集中在400-800之间,200-400也占有一定比例,但较少,而a.200以下和d.800以上两个限值较少,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一个纯消费群体来说,总消费在400-800之间是正常的,其他范围符合正态分布。设计问题的时候,考虑到我们学校学费比较高,其他费用大家都会省一点,所以设计价值不会太高。通过这个数字调查,我已经证实了我的想法,学费高了,每个人的其他支出都会相对减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向家里要钱,还懂得体谅父母,懂得节约。

2.饮食消费

从数据表中可以看出,食品支出主要在200-300元之间,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数值。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女生。相对来说,他们的饭量比较小,所以吃饭的花费少;再者,女生要健身,所以在食物上花的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象。大学校园里流行的减肥理念,导致学校里的女生都瘦了。在调查过程中,观察到被调查的女生普遍比较瘦。这也能反映出我们学校女生的消费情况。

消费场所多在学校食堂,在外面订餐和餐厅的小餐馆相对较少。在这些地方吃饭的原因大多是方便,其他的各占一部分。从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太注重面子,也不选择“C有面子”。

3.零食的消费

零食是女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女生甚至以零食为主食,平时不吃,只是拿零食解决问题,可见零食在女生生活中的比重。

零食的日常支出主要在1-3元之间,据我所料是比较合适的数字,其他区间占一定比例。3-6元以上的人和10元以上的人基本持平,说明对于某些人来说,零食在所有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更大。但是,假设“不买零食,会不会有剩余?”,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会有一个小的盈余,而其他人会有一个正态分布。所以对于女生来说,零食只是有钱时的消费品,而不是必需品。

购买的主要零食是蔬菜和水果。在调查过程中,有人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大多数答案是“水果营养丰富,含有更多的维生素”,有些人因为吃水果而不必吃。保持好身材;乳制品也有一定的份额。就调查结果而言,出乎我意料的是,没有选择膨化食品,而是主要选择了一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乳制品,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学生的购买特点。

就购买地而言,主要是就近原则。大部分同学选择B校超市,也有同学选择出去大型超市买,因为品种多,质量有保证。购买零食时,主要是根据个人喜好购买,受外界影响较小。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大多理性购买。

四、进一步思考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双耳不听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大学生现在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同一个屋檐下,大学生包括各种经济条件和消费能力的个人。他们就像鸡尾酒,歧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差异。然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和质量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结果,务实理性消费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念。据了解,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生与国外不同,国外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支持,兼职挣的钱不多,使得他们每个月的可支配钱固定在400-800元左右,而家境较好的学生一般不超过1000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支付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在花钱时往往非常谨慎,力求“物有所值”。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寻找那些又便宜又好的商品。

在吃的方面,力求便宜又有营养,不要在面子问题上浪费太多的钱,在零食的购买上,突出理性消费的一面,不受外界影响,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

2.消费结构中有不合理的因素,尤其是女生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至少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生活费和学习资料及用品的购买。在生活成本中,吃喝成本是最重要的。根据长春的物价水平,估计学生每天在学校花费10元左右用于基本的食物需求,学生每月的净吃喝费用需要300元左右。

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被调查的20名女生中,55%的膳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身材控制食欲,有的为了省钱不顾营养需求选择便宜的饭菜,有的干脆吃水果代替主食。

五、结论和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普遍处于健康的成长期。在质量、价格、品牌、情感等诸多影响其购买的因素中,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质量因素,但更注重价格和情感的影响。所以可以说大学生是感性十足,略带理性消费观念的混合体。

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什么建议呢?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财务管理能力

如今,大学生需要知道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所以独立财务管理的能力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事情。理财不是简单的四个操作,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需要长期的理性基础,个人的盲目冲动不是独立的,而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头脑中独立的概念,还有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理解货币和货币规律的能力;第二,正确使用货币及其规律的能力。

2.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氛围

良好的校风是师德与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消费习惯一旦被培养和强化,就会促进良好校风的塑造,形成校风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应被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设计与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相关的活动,坚持不懈地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