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考满分议论文带赏析
高考满分议论文带赏析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但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文章有五大优点,首先,文章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文章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文章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知之行之思之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专家点评: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文章,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文章,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第2篇:全国高考满分议论文
平日考满分的孩子,若是考了一次98分,家长就可能暴怒;平日里不及格的孩子,若是某一次超过60分,家长就有可能喜极而泣。说到底,不过是平常表现给人带来的心理预期不同。或许,这是人的某种劣根性。
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每天任劳任怨干活的人,某一天闲了下来,旁人就无法忍受;习惯懒散度日的人,某一天突然勤快起来,大家就会对他的表现喜出望外。若是两者的突然变化发生在同一天,就很可能出现人们对后者的好评率大幅上升,对前者的印象分迅速降低——甚至,前者会招致一个响亮的耳光,后者却得到一个甜美的亲吻……
你可以说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结果未免会使勤于做事的人感到心凉。做事的人容易被挑剔,即便成果累累,也会招人指指点点甚至责骂;付出少的人因为什么都没做,反而无处可挑。我们常说日久见人心,可人心多变。有心的人,能时刻记着别人的好,若能遇见,实属难得。所以,我们才需要来自朋友、家人、爱人的信任,并回报以同等的理解和信任。成绩的变动,原因是复杂的,谁都不该因为一时的状态变化去伤害另一个人。毕竟,人不是只存在于某个时间点的平面形象。每个人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一点点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话说回来,人生原本不该局限于别人眼里的优秀。不禁想到《伤仲永》一文,神童仲永最后会“泯然众人”,是其父母急功近利,过于压榨孩子的天性所致。孩子不该是父母用来炫耀的工具。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都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但是,便是仲永最后成为普通人,我以为,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未必就不幸福。文人墨客自然会为世间少了一个才子叹息,但是,也仅此而已。他们不会关注仲永内心的需求;在仲永儿时,他们也从未伸出帮助之手,给予他更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是我对古人的一种苛责。即便在今天,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幸获得超于常人的天赋,都有幸生活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
只是希望,在每个孩子摔倒的时候,家长们至少不要选择上去补一巴掌,而是选择鼓励孩子站起来,继续勇敢地向前走。亲情,是孩子最好的后盾和港湾。人生有那么多条路可走,就不要让“恨铁不成钢”成为孩子沉重的枷锁;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在这世上,竟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