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式作文优秀12篇

时间:2024-02-09 19:40:20 投诉 下载本文

片段式作文优秀12篇

片段式作文 1

我是了不起的青春风景

在葱郁的树林,有鸟儿歌唱;在清澈的小溪,有鱼儿在遨游;在湛蓝的天空,有白云在起舞。在美丽的学校,青春的我,迈着轻盈的脚步,绽放出纯净而真诚的笑脸。

我是一道青春的风景,像鸟儿,像鱼儿,像白云,点缀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年轻,我活泼,我可爱,我灵动。我,了不起。

我青春的风景,呈现出成长中的朝气蓬勃。春日的郊游中,我和伙伴们敞开嘹亮的歌喉,动听的歌声激荡在蔚蓝色的空中。夏日的运动会上,我迈开双腿,宽阔的操场上留下我奔跑的身影,同学们为我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秋季里,我徜徉在果园,踏着沙沙的落叶,嗅着果实的芳香。那一刻,我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冬日里,雪花纷飞,雪地里留下我深深的脚印。满天飞雪,好像青春的精灵在飘舞。

——青春的风景,就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它真是了不起。甚至,我不想长大,幻想着,永远生活在这道风景中。

我青春的风景,呈现出成长中的不懈追求。我明白,我犹如征程的跋涉者,犹如禾苗生长的拔节,成长中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于是,深夜里,我的卧室里,依然亮着明亮的灯盏。那厚重的作业,都是对青春的一种磨砺。在放学路上,我会念叨着期末考试哪天来临。我明白,每一次考试,都是学业的一步阶梯。遇到难题,我会在脑海中苦苦思考它的解答方法。考砸了,我会默默地流泪,内心充满着懊恼和愧疚。

——青春的风景,就是如此的坚强向上。它了不起,因为即便是充盈着失败和郁闷,我也不会放弃对成功的追求。

我青春的风景,呈现出成长中的多姿多彩。对未来,我有着一份憧憬和期盼。对生活,我懂得了脚踏实地。在学业中,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真知。在学校里,我学到了团结,懂得了珍惜班团体的荣誉。放学路上,我和同学们飞快地骑着自行车,我们的笑声伴随着铃声。郊外的田野里,我和好伙伴放飞风筝,那是我们的梦想在飞。

——青春的风景,就是如此的'单纯而清彻。它了不起,即使有一些郁闷和纠结,我们的心境又会被清水洗涤了一样,呈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我高唱着“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迈开追求的脚步,勾勒出美丽的图画。我是一道青春的风景,流露着了不起的诗情画意,散发出了不起的淡淡幽香,描绘着了不起的精彩篇目。

这道了不起的风景,赐予我的真谛是,青春是生命之最,晨日之黎明,要学会珍惜,不言放弃,让青春的生命,留下最光彩夺目的回味。

片段作文 2

妈妈先把白菜一片片洗干净,又一片片摞起来,左手按住菜,右手拿起刀,一刀一刀地切着,把白菜切成一个个的小方块,留下的菜叶放在身旁。

开始炒菜了。妈妈先把锅坐在火上,等锅烧热后把油倒进锅里,不一会儿,锅里腾起了油烟,发出“嗞嗞”的声响。妈妈先把切好的葱花扔进锅里,等葱花变黄,腾起一股香味,又把菜倒进锅里,抄起锅铲,不停地翻动着。等菜慢慢由白变黄,妈妈再倒入酱油、醋,撒上盐,之后用铲子翻动了几下,撒上白糖、味精,迅速把锅端下来,翻炒了几下,就出锅了。

妈妈炒的糖醋白菜,甜丝丝,酸溜溜,香喷喷,吃起来别有风味。这是妈妈的拿手菜呢!

片段式作文 3

见证

当我坐在清凉的教室认真答试卷时,父亲正在烈日下收麦,谨记此文,让它化成一片树荫,环绕在父亲头上,表达女儿的疼惜与感激。——题记

金澄澄的麦田见证了你的辛勤,灰白的头发见证了你的付出,幸福的家庭见证了你的努力。父亲,你一切的一切见证了你平凡中的伟大。

伤痕见证你的坚强。永远忘不了你跪拜邻居请罪时的那一幕。这是你的伤痕,我们都明白。母亲的疯病又犯了,失手打了邻居;人家吵着上吊自杀,我们急得不知所措,你沉默许久后带我上邻居家磕头道歉。我愣了,一个经常教育我‘人穷志不短;男儿膝下有黄金’的父亲竟然做了这个决定,但我服从了。当我们给人家跪下时,全屋子的人震惊了,而我的心在滴血流泪,我看到七尺男儿沉下的头,我听到那微微的一声叹息。但我更看到你的大义,我的坚强。

泪水见证了你的温柔。从未见过你的泪水,你的脸上仅有坚毅、严肃和岁月折磨的刮痕。那次见了你的泪水,大而晶莹。我们送母亲去住院,条件差、秩序乱的医院让母亲急躁起来。我一边拉着母亲的手,一边疼惜地流泪。最终,护士带走你我之间的母亲,我看见你拉着母亲的手,久久不舍得松开,眼里全是担心、留恋。在病房大门关掉的那一刻,我看见有泪水从你的.眼眶流出,大而晶莹,折射着温柔、痛楚的情感。

沉默见证你的孝义。母亲的疯颠让爷爷奶奶对我们不满。应对脾气暴躁的爷爷,你低下了头。他又在训斥你,训斥你不听他的话,没有跟母亲离婚,你每次都用沉默来回答爷爷的训斥。那次爷爷在村里闯了祸,叔叔大伯都在指责他,逃避职责。你却担负起职责仍旧沉默,沉默地借了钱给爷爷弥补了过失。我看到了爷爷看你的背影的那份歉意、爱怜,我看到爷爷眼神中的感动,我看到了爷爷也开始照顾母亲,我看到你用孝义填满了一个家庭幸福的空位。

父亲,岁月见证了你的坚强、温柔、孝义,岁月见证了你平凡中的伟大。麦子熟了,见证了你的付出,汗水的付出。高考的捷报就要来了,见证了你的付出,心血的付出。

片段式作文(精选) 4

[内容摘要]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面临内容和主题的深化、表现手法的更新之际,人类学纪录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国内的一些先行者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那么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又有几种类型?请参阅本文。 [关键词] 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文化 “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它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由此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善结合,是纪录片手段用于人类学研究,其纪录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学是内在的表述内容,是人类学家研究成果的产物,也是纪录片中的一类特殊类型。“人类学”和“人类学纪录片”都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人类学”较早,本世纪初就已传入我国,而“人类学纪录片”就很晚了,直到“1985年,当时担任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 Balikci)来我国访问,这个片种才被介绍到我国”。① 在英语里,西方国家对人类学纪录片有若干种不同的称呼。一般称为Anthropologic Documentary(人类学纪录片),或Ethnologic Documentary(民族学纪录片)。也有的人把其中单纯记录某一民族的文化现象,但很少或不加任何解释和评价的影片称之为Ethnographic Documentary(民族志纪录片)。这些不同的命名多少有些差异,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可以兼容,这主要是在人类学界使用。而影视圈内,一般把这类影片通通归于纪录片,仅仅认为它是纪录片中的一类,并没有赋予它比一般纪录片更多的含义。 当今世界,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社会,人类学纪录片可以把不同的文化传递给人们,并促使人们开展对话,让人们分享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从而唤起人类对自身深刻而积极的感受。在世界人类学第9届大会上,与会人类学家通过了《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决议》,决议写道:“电影、录音带和录像带在今天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科学资料的源泉。它们提供有关人类行为的可靠资料,……它们能将我们正在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种种特征保存下来,留传给后世。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只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强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时代。为了纠正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人类的短视行为,按现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记录人类遗产就非常必要。”②这已成为许多国家影视人类学家们的共识。 一、 人类学纪录片的起源 人类学纪录片是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出现的。据著名的影视人类学家保罗·霍金斯(美国)的文章称,第一个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人是瑞格纳特(Felix-louis Regnault),他于1989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非洲民族学博览会上用电影记录了非洲沃洛夫妇女制作陶器的过程。“毫无疑问,这是第一部民族志电影”。 最初,人类学纪录片在人类学界不受重视,它只不过是作为人类学研究中的附带产物,而并没有作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成果中用以引用的重要部分。直到本世纪30年代,格利哥利·本特森(Gregory Bateson)和马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将人类学和电影结合到一起。 本特森曾在新几内亚东北部的色皮克河沿岸的雅特木耳人中间进行过田野调查工作,并写了本题为《耐温》(1936年)的专著。米德则在萨摩亚和新几内亚做过田野工作,他曾写过大量的专著和文章,并早已由于他的人类学著名通俗易懂而著称于世。本特森和米德于1936年—1939年在一个巴厘人的小村庄一起从事研究工作,他们的这一项研究对人类学的重要贡献就是: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他们用摄影手段来弥补早期各自工作中的不足,例如生动的可视性图像可以使本特森非人格化的抽象分析更加丰满;再比如纪实性的纪录片可以使米德对人类行为的广泛描写更加生动和深刻,纪录片就像他们的人类学著作一样,描写了人们的行为,并展示了人类学研究的结果。在纪录片的“许多地方集中表现了小孩儿之间以及小孩儿与成年人之间的相互行为。譬如他们在影片中表现了巴厘人挑逗小孩儿的这样一种行为:用手触摸刺激婴儿,使他达到近乎兴奋最高点时,突然停止与婴儿的接触,这对研究成年的巴厘人没有高兴奋点的‘稳定状态’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也以生动的形象表明,这一点在纪录片中可以很好地被表现出来。”③ 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他们结合25000幅照片在1932年出版了两部著作。另一方面,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纪录片,于1950年发行。在本特森和米德的系列片中,他们有一部影片纵向地研究了一个叫卡贝的小男孩,从7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以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儿童早期成长的几个关键发育期。本特森和米德有意识地把电影用于人类学研究,用电影来表现形象化的运动,并从整体上表现复杂的场景间各种相互关系,这种运动和关系在电影中比在纯文字中要好表现得多。这样,他们对电影的运用就成了人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弥补了文字材料的不足。 本特森和米德将纪录片应用于人类学研究的方式,为后来的人类学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字报告加人类学纪录片的成果方式,也为人类学界认同,一本书再加上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成为后来人类学研究最佳的成果表述方式。 二、 人类学纪录片的表现对象 人类学纪录片表现的对象同人类学一致,是人类的文化和“向属于一种文化的人们解释属于另一种文化的人们的行为”。④ “德国的格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是世界三大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之一”⑤,以下我们试列出格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保存的德国和丹麦拍摄的部分人类学纪录片,从其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学纪录片所表现的对象。(摘自德国格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电影百科档案人类学片目录和内容简介,欧洲专册》) 《在黑林山开垦地》——火烧开垦土地并平整(E496,1937,“E”为科影所存影片编号,后为年代,下同——引者注) 《在巴登外勒榨油》——300年前的水动榨油机结构(E1965,1972) 《布勒特璃的金线刺绣》(E983,1965) 《符腾堡的土法烧炭》(E651,1959) 《水力锻造作坊》(E658, 1963) 《镰刀割黑麦》(E927,1951) 《农村式烤制面包》(E931,1950) 《抄网冰上捕鱼》(E930,1947) 《蓝靛染房》(E928,1948) 《纷法诺人戴头饰》(E929,1951) …… 我们统计了来自欧洲12个国家的40部人类学纪录片,像《符腾堡的土法烧炭》、《镰刀割黑麦》这种表现欧洲各国残存的,而现在许多已消失的传统物质生产流程内容的纪录片,占绝大多数,共有25部,占全部纪录片的60%强;其次是类似《黑林山复活节举火活动》、《圣灵降临节》这种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民间宗教节目活动,共7部;此外还有表现民间娱乐活动的纪录片4部,表现民间生活的纪录片3部;还有利用影片形式,对比研究实现伦理道德观念的《四个家庭——印度、日本、加拿大和法国农民家庭的比较研究》。 三、 人类学纪录片的作用 关于人类学纪录片具体的作用,埃米莉·德·布里加德(EMILIE DE BERGARD)在他的“影视人类学史”⑥中列出以下3条: 1. 当事件过于复杂,速度过快或太小,以至于人用肉眼或文字书写无法把握的时候,它们作为记录事件的工具而存在。 2. 由于人们的很多行为即将消逝,或者理论所涉及的事物已不复存在的时侯,它作为一种为了后代进行抢救性记录的方式而存在。 3. 用于共时性跨文化的对比和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研究。 也就是说,首先,当人类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使用常规记录方式或观察方式无法把握时,它是人类学家辅助记录的工具。 例如对于民间舞蹈和巫术等的记录。影视人类学家保罗·基奥齐(意)指出:“如果没有影视记录,对舞蹈和体态变化等文化现象的分析将十分困难(并且肯定不够完善)”。 其次,人类学纪录片也作为抢救人类文化的工具而存在,即前边所提到的不加任何评论的“民族志纪录片”,世界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急速变革,大量传统文化形式来不及保存下来,更来不及仔细研究,转眼便消失。文化的消失具有不可复得的特征,人们急切地感到,如果不采取措施使之得以保存,人类将失去大批宝贵财富,同样对发展新文化也十分不利。这种紧迫的形势给人类学纪录片带来了发展转机。因为形势紧迫,许多从前不关注,甚至不愿意使用影视手段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学者,也注意到影视手段具有许多为传统研究手段所不具备的长处:它能够在比传统的笔录方式短得多的时间内收集到比笔录多得多的原始资料,而且这样的资料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并且可以重复放映,反复观察研究。他们意识到把电影电视这种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起来,对于人类学研究大有裨益,于是,把眼光投向人类学纪录片,用影视手段来“抢救”人类即将消失的文化。 对于民族志纪录片,著名的人类学家保罗·基奥齐指出:“为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留下可以看得见的证据并不是要刺激人们回归到以往时代,而是应当把这些证据视为一种可以促进对人类本身的认识的信息资料。”⑦ 此外,人类学家利用人类学纪录片的直观可视形象性,将它用于横向的同时性跨文化对比,或纵向的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研究。这是一项真正的科学性的研究过程,就像以上片目中的《四个家庭——印度、日本、加拿大和法国农民家庭的比较研究》一片,将这4个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另外,像本特森和米德最初做的那样,他们在《巴厘和新几内亚儿童的竞争》一片中,将巴厘人和雅特穆尔人的文化背景和行为进行了对比。该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第一次以影片的形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尝试,它表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可比性。影片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两个种族内自然发生的同类事象,例如耳朵的灵敏度,经验知识或创造性才能,还有像给儿童一个玩偶以引起竞争反应等等,将巴厘人和新几内亚塞皮克流域雅特穆尔人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比较。 四、 人类学纪录片的意义 以上我们谈及了人类学纪录片的起源、性质、表现对象、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同文字表述方式的区别,在此我们应该对人类学纪录片进行初步的界定,下一个定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回答“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这个问题: “人类学纪录片是人们运用影视手段,旨在研究人类学和体现人类学研究成果而拍摄的纪录片。” 这个定义包含3层含义:其一是目的的表述,是为了研究人类学和体现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人类学纪录片的本质,研究是出发点,研究指导拍摄。其二是运用影视手段,影视手段是工具,是表达人类学研究内容的重要媒体。其三是内容的表述,人类学纪录片的内容是人类学研究和人类文化研究,它包括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人种繁衍、组织规则、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模式等等。 五、 人类学纪录片的分类 按照影视人类学家格瑞欧(Griaule)的分类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3类: 1. 提供研究用的纪录片断; 2. 用于人类学课程的教学片; 3. 供电视台播放或学术交流的具有完整结构的作品。 其中第一类,提供研究用的纪录片断,数量最大,也最珍贵。它包括只用一个镜头拍摄的一个完整过程,像制陶、打制器具、舞蹈等,也包括人类学家利用较长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记录。这些素材,可以提供给人类学家研究,更重要的是保存下来留给后来人。目前世界三大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之一的德国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就建立了人类学大百科全书影视卷,收集全世界各类民族的影视素材。 人类学素材片的价值在于,首先,它没有拍摄者的主观介入,没有像艺术片似的主观设计。其次,它充分保存了现场的原始状态,没有把当时拍摄者尚不理解,或用当时的理论无法解释的信息过滤掉,完整而全面地保存客观事物的原貌,因此,后人可以从中读解到更多的信息,有利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此类人类学素材一向很受重视,具有永恒的难以估量的价值。 第二类,用于人类学课程的教学片,一般是那种只剪去素材中冗杂的部分,经过粗编后的纪录片。有的加解说;有的则不加解说,附有文字说明。这类纪录片虽对素材经过剪辑加工,但依然保留着原始资料的性质,未提供摄制者的任何见解。“美国人类学纪录片制作者保罗·霍金斯(Paul Hockings)1968年在爱尔兰农村摄制的《村庄》就属于这种类型。该片长70分钟,虽然只使用了原始素材的1/13,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仍然是没有摄制者观点介入的当地生活实景写照。全片没有解说,只有少量字幕,用来翻译片中人物说的爱尔兰语。”⑧此外,像美国人类学家卡尔·海德(Karl G·Helder)摄制的《达尼人的房屋》表现了两类不同达尼人房屋的建筑过程;英国人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摄制的《昆布须·曼的仪式舞》展示了卡拉哈里布须曼人原始的医疗仪式,也属于这类教学用的人类学纪录片。 第三类,供电视台播放或学术交流用的人类学教学片是供大众观看的。“这类人类学纪录片加入了制作者的观点,是制作者按照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素材进行剪辑和加工而成的,剪辑得比较细致,结构较完整。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类人类学纪录片是摄制者对所拍摄的文化事象所做诠释的结构性再现,或者说是摄制者对所反映的客观文化的主观再现。在这类人类学纪录片的制作中,运用相同素材,根据不同的需要,常可以成功地剪辑出不同类型的人类学纪录片。例如,*电视台的《最后的山神》和*民族大学的《最后的萨满》这两部纪录片,前期拍摄在一起进行,所获素材相同,后期制作是从完全相同的素材中剪辑出来的。前者按照制作者自己对鄂伦春族原始宗教萨满教的衰落及其残存影响的感受和理解,用影片表现了萨满教在鄂伦春族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在鄂伦春族群众心理上的历史积淀,生动真实而富人情味,在1993年亚广联年会上获奖,后者则详尽、客观地展示了萨满祭祀仪式,包括萨满所穿法衣,使用的法器,祭祀程序和活动细节等完整段落,为研究鄂伦春萨满教的现状提供了丰富可信的资料,1994年获选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界萨满教学术讨论会。”⑨ 注释: ①、⑤、⑧、⑨ 张江华、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② [美]保罗·霍金斯主编:《影视人类学原理》,伊利诺伊州荧加哥阿尔丹公司,1975年 ③ [美]卡尔·海德著,田广、王红译《影视民族学》,*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④ [美]沃尔特·戈德施莱特《民族志电影:定义和解释》,收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保罗·霍金斯教授论文集《影视人类学原理》,1975年 ⑥ 埃米莉·德·布里加德著,邓卫荣译《影视人类学史》,载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影视人类学通讯》 ⑦ [意]保罗·基奥齐文,梦兰译:《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战略》,载《民族译丛》1994年2期,原载美国《影视人类学》杂志1980年2卷1期

片段式作文(精选) 5

一、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 观察,是学生通过视觉直接观看事物,并获得知识、加深理解的主要途径。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推动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鲁迅曾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如此,写作时才会构思灵敏,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细节特点,然后整合多种叙述方式,运用语言片段呈现出来。 以描述性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为例,具体指导如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一个具体的描述对象,认真观察,获得直观的感性表象。其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细致观察,并运用相关的修饰语强化表象,使事物特点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如人物描写,要留心观察所选人物,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如形态、容貌、神情、风度、服饰等,然后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再现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以下是某位学生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作文:我的妈妈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尽管脸上已出现几条浅浅的皱纹,但她仍然很漂亮。中等的个子,一头乌黑的长发常常披散在肩头,大大的眼睛很有几分神采。妈妈特爱笑,一笑起来就露出一口洁白可爱的牙齿,显得特别精神。通过这样的作文片段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作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想象联想,丰富形象意象 想象,是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写作离不开想象联想,学生富有想象力,敢于想象联想,才能打破思维常规,创造出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作文。反之,则作文形式千人一面,内容苍白无力、空洞乏味。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片段作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创造出丰富的形象意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给出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修饰完善或组合情节,进行片段描写。如笔者给出“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这样一个句子,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句子,展开联想或想象,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片段。经过思考、想象,于是形成这样一个片段:优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演播大厅的窗户,穿过蒙蒙细雨,洒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听得如痴如醉。这样,通过想象联想,既充实了表达内容,丰富了形象意象,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结合课文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拓展省略情节,或续写故事结局。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留有空白,这些空白意犹未尽、余味无穷,给学生极大的拓展想象空间。因此,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空白处,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放飞想象,大胆联想,对省略的情节进行拓展,或对作品的结局进行续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故事的结局,弥补这一空白。这样,既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注重仿写,做到学以致用 仿写是写作训练不可或缺的过程,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从课文、所见到的美文中精选仿写范文,引导学生从修辞、句式、主题等方面思考,进行多样化的片段仿写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片段作文 6

新春的号角不再吹响,沉浸于欢乐中的人们也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然而,春节里的每一串笑声,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故事,都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想知道我的春节故事吗?就看看我从寒假生活中剪辑出来的片段吧!

片段一

“贴在这里好不好?”“再往左边一点,上面一点。”“就这样吧!”年三十了,下午,我们姐妹几个承包了装扮奶奶家的巨大任务。任务艰巨,我们分工合作。会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的我负责,自然负责写大红春联,可爱的小妹妹负责贴倒“福”,而心灵手巧的姐姐则负责扎大红灯笼……我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的任务完成后,我们又齐心协力把对联贴好,把灯笼挂上,顿时,奶家里年味十足。

片段二

“上菜喽!”大伯端着一碗碗热腾腾的菜,忙活于厨房与饭厅。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全家人齐聚一堂,满屋子浓浓的年味儿。桌子上,一碗碗丰盛的菜肴冒着热气,大家吃着年夜饭,互相唠着家常。吃好饭,大人们搓起了麻将,我们姐妹三个坐在电视机前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十二点钟到了,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声响了起来,绚丽多姿的'烟花,把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放好鞭炮,大家像赶集似的,纷纷往庙里走,去拜庙岁。

片段三

“分压岁钱咯!要的快过来!”“耶!可以拿压岁钱了!”妹妹首先欢呼了起来。妹妹走到爸爸面前,像模像样地说了声:“拜年啦!拜年啦!”爸爸笑着分给她压岁钱。妹妹接过压岁钱,高兴得连谢谢都忘说了。不过一会儿,我们三个人的手里就都有了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天真无邪的小妹妹看着手里的钱,兴高采烈地喊道:“发财喽!发财喽!”惹得我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一份浓浓的年味儿。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一切仍然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片段式作文(精选) 7

每个电视频道播出的广告节目一般来说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每条电视广告一般都具有重复性,这种重复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条广告一天内会重复播放几次;另一种情况是一条广告每天只播一次,但在一定周期天数内还是会再次播放;(2)每个电视频道每天具有相对固定的广告时段,在广告时段内将连续播放一条以上的广告节目;(3)考虑到商业利益和广告宣传的因素,电视台制作的广告节目只播一次不会再次重复播放的情况很少。 2技术思路 本文研究的智能化广告监管系统,主要基于视频识别比对技术来实现,因此,首先需要对系统采集到的所有视频进行视频特征提取处理。根据上述电视广告播放具有重复性和相对固定播出时段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主要技术思路:首先,在系统的建立初期,先由人工创建初始化的视频广告样本库,通过采用基于色彩特征和纹理特征的视频比对检索技术,将电视频道全天视频源节目的视频特征与广告样本视频特征进行比对,比对后全天视频源将被自动划分出已知广告时段视频片段和疑似广告时段视频片段,识别出的已知广告会进行自动定位并拆条编目形成广告节目串播单;接着,针对疑似广告时段视频片段,采用基于递归比对算法的视频广告识别发现技术,将重复出现次数达到预设阀值的视频片段定义为疑似新广告;然后,通过基于特征索引的切割技术自动生成疑似广告片段样本视频文件,提供给工作人员审核。最后,监管人员通过系统生成的疑似广告片段的视频摘要关键帧图和GIF动态图,即可快速判断确认目标广告。确认后的广告视频片段将自动被拆分并形成编目,完善之前生成的广告节目串播单,同时该视频片段也自动变成新的广告样本添加进广告样本库。每个电视频道的广告样本除一开始建立初始样本库时需要人工制作一遍外,往后均由系统自动发现和制作生成。这样一来,整个电视广告节目的比对、识别、发现、拆分等过程基本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监管人员只需进行少量的确认和审核工作即可完成广告监管的日常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工参与的工作量,由此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并提高了广告监管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系统总体技术思路框图如图1所示。 3主要关键技术 3.1基于色彩和纹理特征相融合的视频片断比对检索技术。要对监管的视频源进行视频特征提取,系统需要设计一个视频检索子模块对图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索引,提取的特征包括视觉色彩和纹理,提取后进行相应索引。色彩特征和纹理特征是反映一副图像基本信息的典型特征。但是单一的色彩特征或纹理特征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信息。如果只用色彩特征做为区别两幅图像的依据则会因为不同场景具有相同的色彩分布而出现大量的错误匹配结果;同样单一的纹理特征匹配也会出现大量的错误匹配结果;如果将这两种特征通过加权的方式同时作为图像判断依据则会大大减少错误匹配概率。因此,通过这两种特征融合的方式和合理利用视频片段的时间比较,本文提出一种有效的视频片断比对检索方法,利用视频比对的方式对视频片段进行比对识别,视频主要利用视频帧的方式进行匹配,该方法原理的具体步骤如下。(1)对视频进行抽去色彩特征和纹理特征并且划分镜头的预处理,把每一帧的特征、时间和镜头编号写入特征文件;(2)输入视频片断寻找其对应的特征文件,并且读入媒体库的特征数据;(3)在媒体库中查找与视频片段开始帧匹配的帧;(4)如果某一帧和输入视频片段的开始帧匹配,则让媒体库的下一个镜头开始帧和输入视频片段的下个镜头的开始帧进行匹配,依次逐镜头进行匹配直到出现不匹配的镜头;(5)判断匹配上的视频片段和媒体库中的视频片段的时间长度差,如果时间差在合理范围内则判断两个视频片段为匹配视频片段。基于色彩和纹理特征相融合的视频片段比对检测技术是广告监管系统实现基于视频比对识别的关键,该技术的识别效率和准确率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指标,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证明,该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3.2基于递归比对算法的视频广告识别发现技术。本文根据电视广告播放具有重复性和广告时段相对固定的特点,采用递归比对算法,识别出疑似新广告片段,通过人工核定,即可方便快速地识别定位。此技术首先通过基于色彩特征和纹理特征的视频比对技术进行广告视频时段划分,再利用递归比对算法进行新广告发现,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广告样本匹配,第二部分为划分疑似广告时段,第三部分为递归比对,第四部分为新广告发现,具体步骤如下。(1)广告样本匹配:利用初始建立的视频广告样本库中的各广告视频样本识别出已知广告节目片段及已知广告时段。(2)划分疑似广告时段:根据广告样本库匹配上的广告按时间顺序排列,在已匹配上的广告视频片段或连续广告时段的前后各设定一个可预设时间,把这两个前后视频片段作为疑似新广告时段划分出来,再对所述疑似广告时段进行定长切割为各视频片段,并对其进行特征提取,这些视频片段通过每天的积累将形成一个广告时段特征库用来进行递归比对。(3)递归比对:将广告时段特征库中各视频片段按时间顺序排序,从第一个视频片段开始比对,将第一个视频比对上,则用第一个视频片段和第三个视频片段进行匹配,直至最后一个片段;再利用第二个视频片段和第三个视频片段进行匹配,如果比对上记录下匹配上的时间位置信息,如果没有比对上,则用第二个视频片段和第四个视频片段进行匹配,直至到最后一个片段;以此类推;最后将所有相似片段进行记录并对近邻片段按匹配时间进行重组切割,得到固定阀值下的重复相似片段;(4)发现新广告:由于递归比对得到的大量重复的视频片段中,可能含有一些同样会重复播放的节目片头片尾等非广告片段,因此再利用预先建立的一个非广告样本库将非广告片段进行匹配过滤,最后通过人工审核结果,确定新广告视频。基于递归比对算法的视频广告识别流程图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广告时段特征库每天都在不断的积累,所以基本上保证了在特征库中进行重复性比对时,那些在一天内或一定天数内重复播放的广告都可以被发现识别出来,而只播放一次再无重播的广告由于不是特别多,再加上在系统建立时还要考虑设计生成频道视频摘要关键帧和全天视频片段GIF动态图作为人工审核辅助手段,监管人员在每天审核完系统自动生成的疑似广告片段后,再通过关键帧和动态图快速浏览,也可发现和补充系统未自动发现和生成的新广告节目,因此,整个系统还是能够保持较高的新广告发现能力。3.3基于特征索引的视频片段切割技术。由于采集的每个视频文件,都对应含有一个索引文件,文件格式主要为二进制形式,包含的信息主要是视频播放的时间信息,文件大小等,系统根据此索引文件可以便捷地对视频文件进行IO流的切割、合并等操作。利用此特征索引文件可以通过对基于递归比对算法得到的目标广告样本进行快速切割,并自动归类,分级存储在系统中。具体流程如下:(1)系统根据视频片段特征自动识别出样本片段,并提取样本片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2)系统根据非广告样本片段自动过滤已识别出的样本片段;(3)系统根据视频索引文件利用IO流自动将已过滤的样本片段进行切割合并,并自动分类,并将关键信息入库。基于特征索引的视频片段切割流程图如图3所示。 4系统技术特点 采用上述基于视频特征的关键技术构建的电视广告监管系统,与其他广告监管系统相比,应具备以下创新的技术特点。(1)通过基于色彩和纹理特征融合的算法,提取视频片断的特征,进行有效的广告视频片段比对检索。(2)自动划分广告时段与疑似广告时段视频片段,对已识别出的广告能自动编目,生成广告节目串播单。(3)通过递归比对算法对相邻视频片段进行重组切割,得到预定阀值下的匹配时长相似片段,从中发现新广告节目。(4)采用视频特征索引切割技术,系统自动切割广告样本片段,智能化创建样本库,取代传统依靠人工制作广告模板的工作方式。(5)广告样本比对性能不受样本库大小的制约,且进行样本比对后能从视频源中自动拆分出广告节目。 5结语 广告监管系统中使用到的广告识别一般都基于广告样本片段进行,因此,对广告样本库的维护要求很高,且实时性也较强。本文提出基于视频特征进行广告检索识别,且只需要进行最初的广告样本初始后采用基于递归比对算法的视频广告识别技术即可自动发现新广告,再根据视频特征索引对广告样本进行自动切割,这些过程全部先由系统自行完成,几乎无人工参与,从而形成了广告自动发现识别、广告片段自动切割的技术方法,有助于推动广告监管技术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经过研究开发和对实际应用表明,利用这些技术方法构建的广告监管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通过应用系统同时对40套电视频道节目进行监管处理,系统对广告节目的识别查全率和比对识别正确率以及广告样本匹配准确率都能达到90%以上;系统对单个电视频道全天24小时视频片段的检索速度在6分钟以内;每个监管人员通过系统巡检审核一个电视频道所有广告节目的处理时间约为0.5小时/天。系统的高效智能化大幅降低了监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在提高监管工作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范围,有效实现了广告监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耿国华,王克刚,李康.基于色彩纹理特征的图像分类及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3-56. [2]余时强,张铮,张为华.近似重复视频检索方法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6(5):24-26+35. [3]陈康睿.视频分割算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片段式作文 8

我能

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

余秋雨说过,没有杯具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霸王别姬的千古杯具,缘于一个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惟有以从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将血刃的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枯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燃亮过天地的极光。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磬香。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情万种风华绝代。

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便是一篇超越狭隘自我,演绎壮丽人生的辉煌篇章。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文豪几近陷入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供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锁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荒蛮,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你认识的自我是旷达的,所以你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你认识的自我是洒脱的,所以你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认识自我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挚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苦难历程中的热忱不减,赢得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超越狭隘自我的男儿本色,造就了一段瑰丽的礼貌。

项羽被突袭的浮云遮住眺望的慧眼。鸿图霸业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苏子凭借笃定的自我超越,为漫长的历史,增添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绚丽春色。

片段作文 9

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想影片一闪而过,没有悲欢离合,也没有生离死别,时间的年轮缓缓滚过,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你都这么大了,还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做,你就不能学着炒一下鸡蛋,帮我干一下家务活吗?”妈妈又在教导我了,我都厌倦了,我这天下定决心要完成妈妈的愿望。

这不,开始和妈妈学起炒鸡蛋,妈妈耐心地教导我一步一步的步骤,首先,从冰箱里拿出少量的鸡蛋,之后打鸡蛋,搅拌一下,我从来没有剥过鸡蛋,更何况是打鸡蛋,真是难倒我了,蛋壳也打进去了,妈妈怒吼着骂道:“什么都做不好。”然后细心地挑出蛋壳,接下来就开始要用煤气炒鸡蛋了,打开煤气,倒油。阿,倒多了,这时妈妈已经不在厨房了,而是在整理家,以前我也望见过妈妈怎样做,切了点葱放进了锅里,油四溅吓了我一跳,我有开始往鸡蛋里放咸盐,放完之后就要炒了,心里想着当妈妈表扬我的时候该多幸福呀,就这样想着。阿,放进去之后忘记炒了,鸡蛋有些地方都糊了,炒了几下急忙关火,阿,最后出锅了,把盘子端到桌子上,妈妈过来说:“你做好了。”我羞愧地说:“嗯。”心里想过许多画面:妈妈不会要大骂我一顿吧,在想的同时也想着要怎样和凶猛的老妈交代阿,妈妈温柔的说:“炒得不错,就是有点糊了,比老妈当年小时候第一次要好多了。”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也无比快乐,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片断。

记忆中最美的片断,不是说一件多么的伟大,却恰恰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片断,我相信这次的经历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片断。

片段作文 10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磕磕绊绊,总伴随着我,转眼,13年过去了,在记忆中,总有令我们感动的事吧!走进岁月的长廊,翻阅生命的相册,重温,那记忆中的完美片段。

那年夏天,我们全家去海边玩,到了海边,我大吃一惊——四周全是垃圾,在正午太阳的无情炙烤着大地,垃圾和霉气摧残着每个游客的情绪。游客们也离垃圾远远地,只有她,与众不同。

她,五十多岁,个子不高,肥胖的身体仿佛一个大肉球,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她盯着垃圾,过了一会,居然蹲了下去,捡起了垃圾,放在大的麻袋里。我暗笑她的迂:你是清洁工吗?这些垃圾又卖不了几个钱,你捡它干嘛?游人也纷纷投来了异样的目光,而她若无其事的拿起一大袋垃圾,扔进了垃圾桶。

过了一会,她在太阳的炙烤下已经满头大汗了,我们也躲得远远地,生怕这太阳把我们晒黑。只有她,在乐此不疲的捡拾这遍地垃圾,仿佛被垃圾的某种魅力吸引了。只见她左手拿起一大袋垃圾,右撑着地面,头上青筋露出,眼睛仿佛要蹦出来了一样,用尽全身力气,缓慢的站了起来,一瘸一拐的走到垃圾箱旁,用手扶着垃圾箱,左手一用力,把垃圾扔到桶里,手没扶住,一下坐在地上,我赶快去扶,那个老人挥了挥手,吃力地站起来,我问:“您捡垃圾干什么?您是清洁工吗,捡垃圾也不卖钱?”只见她浑身像水洗的似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好一会才缓过来,说:“我每一天都来捡垃圾,我不是清洁工,我来那里捡垃圾就当健身了,这个沙滩以前很美,但是扔垃圾的人多了,那里从此脏了起来,我就开始捡垃圾了,整整捡了3年了!”我不禁一愣……

这位老人,用她的行动,保护了这个秀丽的沙滩,也为我留下了记忆中最完美的片段!

片段式作文 11

街头巷尾谈感动

作为某报社上午特约记者,我很荣幸理解了这样一项任务——就人们对“感动的认识”做一次社会调查采访。于是,我走出报社,走进街头巷尾,看看“感动”在大家心中的涵义。

采访者一(某街道清洁工):感动?就是人们认可你,尊重你的时候,心里像喝了蜜似的。那天,有一个小男孩回家,我正在扫大街,他突然停在我面前,说:“阿姨,你流了好多汗,你肯定累了吧?”然后他硬攥住我的手,踮着脚替我擦汗。我心里甜丝丝的,不知说什么好?

喔!原先“感动”是心中的一份谢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契约。

采访者二(某出院病人):我大道理不会说,讲个故事吧。我以前得了尿毒症得换肾。住院那会儿,异常护理房的床位都住满了,没办法就住了普通病房。之后住在医院过道里,一位没腿拄了拐杖的小伙子上厕所摔了跤,我就扶他回了病房,陪了他一午时。没想到没过几天,他回家了,异常护理房的床位给了我。之后他还来看望了我一回,告诉我做手术时别紧张。再之后我出院了才明白,小伙子得了骨癌,已经去世了,而他的肾此刻长在我的身上呀!

喔!原先“感动”是人与人之间无私而又伟大的交情,是一种内心的震撼。

采访者三(一年轻少女):你看,我此刻还在抹泪呢。“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太感人了。感情很庸俗,瞎说!你去看看剧院里不抹泪的有几个?就连大个头男人还红着眼睛,说这才叫“经典”,这才叫“爱”呢!

喔!原先“感动”是人们的真情流露,是内心悸动的`表达。

采访者四(一军官):当兵的人常常感动。去年发大水去抗洪,你看看老百姓对咱子弟兵的关心,看看市领导都与咱一块儿堵决口,心理那滋味。你看看北约炸了我们的大使馆后,老百姓的呼声,营里哪个不日夜苦练,不说什么,国家强了,还有党和人民关心足够了。

喔,原先“感动”是对军民鱼水情的诠释,是看到国人团结,民族兴盛的欣慰。

我还采访了工人、农民、教师、*……许多人对“感动”一次有自我的理解,感动不只是掉掉眼泪,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用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对感动的不一样品味。

片段式作文(精选) 12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谢晋;改编;叙事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规划课题“民族历史的影像表达——海南民族题材电影研究”(项目编号:QMZJD2012-25);琼州学院校级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视觉时代的文学图景——高校影视文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QYQN201207)部分成果。 本文旨在对中国影片《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像的过程进行再一次的重新阅读。《红色娘子军》出品于1960年,由中国导演谢晋执导。影片与同时期的其他红色经典影片,如《白毛女》《林海雪原》等有着共同的时代主题与叙事模式,但这部影片把视角对准了地处中国南海边陲,尚未获得解放的岛屿——海南岛,这使得这部电影透露出与其他影片截然不同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语境。 问题在于,在电影从剧本向影像转换的过程中,在当时涉及国家斗争与统一的宏大叙事中,影片在叙事结构、美学表达形式上是否存在一种隐含的叙事结构在其间?在这种隐含的叙事结构中是否集中对海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叙事进行了书写?对该问题的分析阐释将有助于我们从影像表达中挖掘被隐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记忆。 一、民族叙事的失语:文本与影片差异 《红色娘子军》作为文学剧本诞生于1958年,是剧作家梁信在一些海南的*妇女民兵团的事迹和故事激发下写作的。后经由谢晋在1961年改编成同名影片上映,一举获得第一届百花奖评选的最佳电影故事片奖、最佳电影导演奖、最佳电影女演员奖、最佳电影配角奖等4项大奖。《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能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影片的核心叙事符合了时代的要求。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提出:“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①而电影正是通过对历史的神话化,来为人们塑造出一种共同的民族记忆和一种关于自身的想象。而导演谢晋则是最善于讲述中国历史叙事的导演。戴锦华曾评论道:“谢晋,这是整整一个时代。”他的名字意味着“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叙事中的历史与历史的叙事”②。 在我们审视《红色娘子军》中的个人叙事与宏大历史叙事间的关系时,我们会感觉到影片中在阶级/性别叙事话语上的强大,而对种族、民族的叙事似乎是缺失的。海南特有的海岛风光与风土人情似乎只是影片中充满异族情调的故事背景,并没有特别的设置与意义。但是我们搜索与影片改编的相关资料时会发现,影片实际上在从文学剧本向电影文本转化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影片片段的删改改编中,宏大历史叙事最终掩盖了民族叙事。下面我们通过对《红色娘子军》的文本与影片的差异的探讨,重新发掘影片隐藏的民族叙事。 (一)差异之一:意图的改变 对《红色娘子军》的影片基调,导演谢晋认为创作意图不是正面表现战争,而是表现琼花经历各种错误之后,“在党的教育之下,在革命集体的帮助和艰苦战斗的锻炼中,逐步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成为革命战士,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③因此,谢晋认为:“从戏的冲突性质来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但剧情结构,不是通过惊险情节来描述,而是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开戏剧冲突。”④我们从导演对剧本的认知可以看出,他是按照中国革命的宏大叙事方式来表现剧本情节。而中国革命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强调的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这在叙事中便自然形成敌/我二元冲突模式,叙事重心在于冲突与对抗。因此,在最终的影片形态中,凡是脱离了这一对抗的叙事中心的段落都遭到了改变。 意图改变最明显的是琼花的第一次成长叙事,即她被关在禁闭室与红莲的对话。琼花道:“常青书记他也教训人,教育人,可是常青书记教训人才叫人口服心服呢!”红莲说:“常青书记进步得真快啊,琼花,我们总得向这样的人学,往进步上赶哪!”在这一片段中,琼花对常青的感情最终转化为对革命同志与先进阶级的佩服之情,琼花的个人情感与个人叙事完全成为革命叙事中的一部分。而剧作家对这个段落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梁信曾经谈到剧本初稿中这一段落本来表现了琼花对常青的爱慕之心。但最后经由改编,这段成为琼花革命意识的成长阶段,对苦难的个人叙事取代了一切,使得影片在意图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差异之二:文本的删改 在原初剧本曾经有三个描写常青与琼花的爱情线索的段落遭到严重删改。如第一个段落,爱情的萌芽片段——两人在琼花伤愈后在分界岭相遇的情景: “……常青看着她,微笑着问:“现在呢?” “现在?”她抬起头,温情地看着他,又垂下视线:“也说不明白啊!……”⑤ 第二个段落,爱情的定情片段——是在庆祝大丰收,红莲与阿贵的婚礼后,琼花去找常青好好谈谈: ……从联欢会上传来表演者的歌声:“十里长亭槟榔林,送郎当红军。槟榔自古为媒证,一片槟榔一片心。”他二人相互看看,同时对对方笑笑,同时对对方说:“唱的真……好。”都坐在山石上。沉默。 一对黎族青年男女,手牵手肩挨肩走过。 ……(常青用激动的双手,捧住琼花捧槟榔的两只手。)⑥ 第三个段落则是在结尾常青就义的片段中,由琼花回忆之前两人的生活片段。这恰是影片的一个转折点,琼花由一个单纯只知道个人仇恨的女性最终成长为一位肩负国仇家恨的女战士。但最终这些段落却为了服从宏大叙事的需要而全部删掉。从改编角度来说,从文学剧本到影像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而表现了导演在拍摄角度、蒙太奇取舍、结构、解说的过程中会烙上主体痕迹。在《红色娘子军》从文学剧本到影片形态的转变中,无论是创作意图的改变、叙事情节的删改,都是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更改了原初的叙事形态,而民族叙事恰是被隐匿于这一结构中。 二、民族叙事的重现:改编的差异折射出的民族叙事 电影叙事理论关注影片的画面、音响、话语、文字、音乐,以此来塑造影片的叙事。对《红色娘子军》的创作风格,谢晋在《导演阐述》中认为要有民族风格和南国的特点,这一创作出发点就使得影片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一)叙事元素:民族的形式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民族色彩浓郁的影片,这一民族特色是由多重的元素构成的。首先是符号元素。影片中的叙事地点在“椰林寨”,这是一个极具热带气候与文化的地点。在镜头中,当洪常青让琼花在地图上找到“海南岛”“椰林寨”时,以一处小小的地点点出“如何才能解放整个全中国?”在这一叙事片段中,椰林寨——海南岛——全中国,这三重对应关系点出全片的叙事中心,即椰林寨的解放是全中国解放的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椰林寨的地名也传达出不一样的异域情调与民族风情。 其次在画面元素上,对椰林寨这个典型环境的民族风情的刻画成了画面展现的重点。谢晋认为应该善于用自然景色来渲染人物。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苏区,导演刻意将之表现为一个光明的世界,有雄奇的五指山,秀丽的槟榔树,粗壮的椰子林,到处是南国美丽的风光。在“连部驻地”的后景是群山叠翠,有一片富有海南特色的槟榔树。这些极富民族特点与地方特色的画面为影片传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再次在音乐元素上,影片的民族特色也是异常鲜明的。剧作家从海南的民间音乐入手,最终在琼剧音乐中找到了“和影片浓郁、粗壮、比较沉重的时代特征相符合的情绪”⑦,同时也吸收了民歌、山歌、舞曲以及革命歌曲作为补充素材。在影片被删改的片段中,黎族的山歌是二人爱情的见证。一直以来,黎族作为海南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他们热情*,也向往*恋爱,其民族文化也是善于以歌来表达爱恋之情。这样的表达与汉族的含蓄的民族文化截然不同。在影片中,音乐的元素大大加强了影片的民族性,也成为叙事片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民族叙事:隐藏的民族仪式与民族身份 导演谢晋认为影片要充满民族的形式,我们在被删掉的几个片段中看到:黎族的山歌与槟榔成为二人爱情的见证,而一对黎族青年男女,手牵手肩挨肩走过的场景也成为二人爱情的隐喻。琼花给常青送槟榔以及常青的说法是:“在我们家乡一带,是不能随便接姑娘的槟榔……”这两个片段透露出的民族仪式与民族情感是非常特别的。《红色娘子军》所设定的地点在海南五指山地区,这里自古就是少数民族黎族的聚居地。黎族的民族文化中关于青年婚恋仪式中,槟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爱情信物。黎族青年男女玩隆闺,*恋爱。“玩隆闺”是黎族青年男女相互倾情后,以“隆闺”(小房子)为相会地点的恋爱习俗。男女双方定情的信物与聘礼中都少不了槟榔。所以在这些地区的习俗中,男方接受了女方的槟榔,则表示两人真正确立恋人关系。⑧从这些民族仪式中我们看到,在剧本片段中出现在琼花与常青身边的那一对黎族青年,恰恰是两人爱情的一种隐喻。在当时的革命情境之中,革命者的爱情远远不能如少数民族青年一般无拘无束,*自在。所以黎族青年情侣和槟榔信物的出现恰恰成为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炽热情感的表征。 但是在革命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60年代,这些民族仪式与民族情感最终为了宏大叙事的需要而被删掉,隐没在单一的历史叙事中。多年后,谢晋回忆道:“当时领导指示,一定要把吴琼花和洪常青的爱情改掉。我坚决不肯,张骏祥跟我讨论,还有市委宣传部的,我说不行,我们的作者梁信写信来坚决不同意去掉爱情,除非组织决定。”⑨最终我们看到的影片形态中被剥离了这些爱情线索和民族叙事,而爱情片段中的几个关键段落也一并湮没在革命与斗争的话语里,只剩下“四个银毫子”突兀地出现在银幕上。 三、结 语 在上述对《红色娘子军》从剧本文本到影片文本的转变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到,影片在叙事上主要体现一种宏大历史话语与女性个人叙事的结合。在编剧、导演对剧本的重新创作中,被删改的情节线索隐藏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仪式和民族身份,而这些民族仪式和民族身份恰恰是书写民族叙事最重要的叙事方式。我们重新回到未被删改的文本状态,挖掘被隐没在银幕片段中的民族叙事,也是对宏大叙事中失语的少数民族重新确立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同的一种努力。 注释: ①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 戴锦华:《历史与叙事——谢晋电影艺术管见》,《电影艺术》,1990年第3期。 ③④ 谢晋:《〈红色娘子军〉导演创作札记》,《〈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265-297页。 ⑤⑥ 梁信:《人物、情节、爱情及其他——〈红色娘子军〉文学剧本后记》,《〈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228-250页。 ⑦ 黄准:《为电影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392-408页。 ⑧ 王学萍:《中国黎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