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不期而遇的温暖
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天空灰暗暗的,下起了倾盆大雨,它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树叶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打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
“咦,发生了什么?怎么这么热闹?”前面红绿灯的交叉路口热闹无比,许多群众都在围观,这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上前去一看。
原来,一位老奶奶在过马路时,因为路滑不小心摔倒了,只见老人用手支撑身体,一次又一次地想要爬起来,但每一次总是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可没有一个人愿意扶她起来,哪怕只是一个温暖的问候。我看着老人无助的样子,心不禁痛了一下。
这时,他出现了,“奶奶,你没事吧?”从另一方向跑过来一位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大概只有四、五年级的样子,胖乎乎的。他用手拽住老人的一只胳膊,好像很用力地样子,脸憋得通红,老人勉勉强强的才算站了起来,拍了拍衣服上的水,慢慢地走了。老人转身的刹那间,我看见了她脸上那一丝温馨的笑容,那个小学生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老人在如此寒冷的雨天,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就连围观的群众也纷纷红起了脸……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感动了,对这位小学生投来赞赏的目光。
“奶奶,慢点,别又摔倒了!”我隐隐地听见他稚嫩的童声。他转身向我的方向跑过来,跑过我身边时,带来了微风。我向他小小的背影看去,满怀羞愧的看去,真实地感觉他的形象是如此高大。
为什么不扶老人呢?若是说没有受几年前扶老人被讹事件的蝴蝶效应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男孩,老人,我。三个人在一个地方不期而遇。男孩扶起老人的行为是一片无声的风景,这风景让我心中充满力量。
我站在这儿,迎来了不期而遇……
第2篇:不期而遇的温暖
我和她素不相识,她的一句话却温暖了我的整个冬天。
一个星期的求学生涯再次结束,不过我并不快乐。
刮着“嗖嗖”的北风,我慢步走出校园。经历了无奈的等待,我终于坐上了车。车开动了,我望着窗外的树,狰狞着面孔好像朝我扑来。我顿时一惊,拉上了窗帘。闭着眼睛,幼想自己的未来。
“嘿!你这孩子怎么还不下车。”我慢慢睁开了眼睛,看见一张像熊一样的面孔,我清醒了。
司机粗暴地把我推下车。
我脚上的甲沟炎近来越来越严重了。我的脚走起来好痛啊!离家还很远,妈也不来接我,我埋怨着,抬头望那飞满黄沙的天。“嗖嗖”的冷风把树叶刮得“哗哗”作响,周围没有一个人,天色已近黄昏。我的脚每走一步都好像踩在刀刃上,其痛难忍,我感到自己的无助与无奈。
“孩子,你的脚怎么了?来,阿姨带你回去吧!”我转身一看,一位身穿棉袄,带着粉红色口罩的中年妇女停下车正向我招手。我愣住了,不道怎样回答,我低着坐上了车。她问我:“你刚放学回家吧!这么冷的天,你父母也不出来接你,真是的。”我坐在车上,忘却了脚的疼痛。心里暖暖的。“噢,对了,你家在什么地方啊”。
“1号楼”我小声地回答。
“到了,下来吧。”她和蔼地说。我还在发呆。
阿姨走远了,我才突然想起,忘了感谢他。我便大声地喊:“阿姨,谢谢你!”“不客气,回家吧”她边说边向我摆了一下手。
眼前依然是熟悉的景色,楼道前的几株菊花依然傲霜挺立。抬头仰望,天空一片漆黑,不,那里有一颗明星在闪烁,照亮了心中的一片大地。我上了楼,敲响了门。
感谢你!陌生人。
第3篇:不期而遇的温暖作文左右三
今天,我去商店买了一包盐,突然间,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去年夏天发生的事情,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我去商店买盐,正要回家时,却下起了大雨。我撒腿就跑,突然扑通一声,我重重的摔了一跤。腿上出了点血,我顾不上痛,咬着牙站了起来,继续向家跑去。这时我已淋成落汤鸡了。
雨不停地下,我不停地跑,跑着跑着,一不小心我又滑了一跤,盐从我手中甩了出去,我却全然不知。这时隐隐约约一个黑影子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带着雨伞的阿姨,来到了我的面前。她弯着腰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问:“小朋友,你没事吧?阿姨送你回家吧!”我默不作声,想想以前听过有关骗子的传闻。
一串串的可能性在我脑海里闪过,我还来不及细想,她接着又说:“小朋友,你没事吧?”我连忙摆摆手说:“没事,没事。”心中又想起了妈妈曾经说过:“如果你已经知道别人是坏人,就要表现得很乖巧,然后想办法逃掉。”正想着,她微笑着对我说:“小朋友,让我送你回家,好吗?”她边说边把盐捡给我,我接过盐,低着头,连句道谢的话都没有,拔腿就往回家的路上一瘸一拐地跑去。
身后传来阿姨的叫喊声:“小朋友,小心点,当心别摔跤!”我边跑边想:“哈哈,想骗我,没门!”“啊!”我尖叫一声,又摔了一跤。那位阿姨紧跟了上来。我心想:“妈呀,这回完蛋了!”没想到那位阿姨不声不响地扶起我,和蔼可亲的看着我,小心翼翼地陪着我,一直把我送到家门口。
看着阿姨渐渐消失的背影,想着自己荒谬的想法,我顿时恍然大悟,一股暖流油然而生,心中不由自主的感叹:“人间处处有温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