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合集3篇

时间:2024-05-05 08:03:12 投诉 下载本文

质量管理论文合集3篇

第1篇:全面质量管理的论文

摘要: 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缘起并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的新的管理模式。“全面品质管理”强调全组织“品质”的重要性。全面品质管理对学校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品质; 全面品质管理(TQM); 学校管理

一、前言

当今世界,提升教育品质和学校效能,是各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一目标,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被应用到学校管理改革的实践中,其中全面品质管理则是重要的一种。全面品质管理源自企业界,是由戴名()、朱兰()及柯洛斯比()等大师所发展出来的管理哲学与原则。经过后人不断的修正、创新与推广,成为一股创造竞争力的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品质管理即受到各国重视,也引起许多学者研究,成为最受重视的管理方法之一。本文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全面品质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分析其对学校管理的有益启示。

二、全面品质管理的发展及其意义

在100年前,人民普遍对质量不够重视,企业里一般也没有专门的质量检验人员或管理人员。20世纪初,大家开始对质量重视起来,但主要着眼点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一百的检验”。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产品数量越来越多,有时根本无法进行百分之一百的检验,于是开始强调统计管理技术的应用,这一段时期又被称之为统计质量管理时代。Shewhart于1931年首先系统地探讨品质的意义,为品质管理的浮出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仅仅凭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费根堡姆(Armand V. Feigebaum)提出全面品质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将其定义为:“一套包含品质发展、品质维持、品质改善的有效系统,其目的在于使市场、工程、制造过程在最经济的情形下,赢得所有顾客的满意”。他于1961年发表了《全面品质管理》一书,标志着全面品质管理时代的到来。戴明博士1950年赴日,提出有效运作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及1986年著名之十四点原则,奠定了日后品质管理最高指导原则。日本经过“戴明旋风”,将品质管理方法发扬光大,创造出“丰田式”生产体系、“田口式”品质工程、“品管圈”活动等新企业手法,1980年美国提出“全面品质管理(TQM)”名词,并定义为一种理念及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它主张建立一种持续不断改善的组织。全面品质管理的“全面”系指所有单位、所有人员均参与品质改进,且为品质负责;“品质”系指活动过程、结果与服务均能符合标准及消费者的需求;“管理”系指有效达成品质目标的手段与方法。用来描述全面品质管理概念的名词有很多,诸如全面品质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品质服务(Total Quality Service)、持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策略品质管理(Strategic Quality Management)、系统化改善(Systematic Improvement)、品质第一(Quality First)、品质优先(Quality Initiatives)、服务品质(Service Quality)等,全面品质管理的内涵,乃是了解顾客需求,并达到顾客意愿,且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使得企业公司内全体员工,上至最高主管,下至基层员工均要求品质责任,以达到企业经营绩效,故其基本原则是:①达成顾客需求;②持续改善;③赋予品质责任;④系统策略流程。

全面品质管理发展到今天,出现了现代品质管理(Mod-ern Quality Management)的概念,现代品质管理体系由三大系统构成:全体系统、工序保证系统和检查系统,每个系统又包含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有子项目。全体系统是构筑品质保证体系的基础,同时建立不断进行品质改善的机制;工序保证系统对生产部门的生产过程进行品质管理,良好的过程才能产生良好的结果。因此通过提高过程管理水平,提高工序管理水准,进而提升生产过程的品质保证水平;检查系统对品质检验的实施进行明确的要求,确保品质检验能正确地及有效地得以执行。

三、全面品质管理的特征

全面品质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及完整的质量学说体系,它基本上融合了所有现代品质管理思想的精华。“全面品质管理”重视“物”,但更重视人(顾客、员工、团队)和谐的关系和坦诚的合作,重视“人、财、物”的协同、整体的效应。其要义,在于将产品生产和检验的品质管理技术放大、扩展、泛化成为全组织的管理,品质的标准则相应由技术合格转变为顾客满意。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全面品质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Con-necting People)的管理模式。全面品质管理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流程。贯穿该流程的基本管理思想不是传统的成本核算、劳动生产率、产品品质等概念,而是经由全体组织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改善”组织。经过全体组织成员从不同时间、阶段、角度、岗位不断地加以改善,组织才能最大限度地不仅实现组织内的整合,而且实现组织与其公众的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全面品质管理”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顾客导向。强调员工积极地观察、寻求、体验顾客的需求和愿望。为此,主张在员工与顾客之间实施开放的、双向的、持续的、良好的沟通、了解、理解、合作。

2、领导示范。要求各级管理人员首先是高层领导者带头鼓励革新精神。管理人员应当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推介以顾客需要为转移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并通过具体、可视的积极行动影响和带动全体组织成员。

3、全员参与。广泛实施品质训练,使每一个组织成员不仅明确“改善”的意义、目标,掌握必要的技术、工具,而且达成“品质共识”,建立起关于“品质”的价值观、责任感及承诺。

4、重视教育。通过不断推进、反复的诱导、固化训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追求和改善品质,形成“顾客至上”、“追求零缺点”、“第一次就做好”等品质观念。

5、强化团队。其理念在于在实现员工工作自主与职责明确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式,促成员工间广泛的通力合作。团队精神的强弱和团队作业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全面品质管理”水准的主要标准之一。

四、全面品质管理对学校管理的有益启示

全面品质管理不仅在工商企业界或服务业界适用,在教育界也同样有重要的启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品质管理的理念开始受到欧美教育学者的注意,依据美国学者Shipengrover的分析(1994),有关全面品质管理在教育上应用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三项主题:一是剖析全面品质管理理念对教育行政的启示,其次探讨全面品质管理理念对教育改革的意义,第三是将全面品质管理提倡者的主张(尤以戴名的14项原则为主),应用于学校及其教学环境中。

本文采用综合性方式,简要概述全面品质管理对学校管理的有益启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校各管理部门的沟通,建立行政品质共识全面品质管理强调团队精神,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应建立品质的共识,去除敷衍、应付、推诿的心态,能够做到加强合作,重视沟通,发挥团队精神。为避免各自独立,各自坚持本位立场,就应该时刻注意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不管是横向沟通,还是纵向沟通,正式、非正式沟通都应加强。使各部门在明确分工的情况下,又能资源共享,去除成见,相互帮助,既分工又合作,创造高品质的学校行政。

(二)营造学校品质文化,建立切实可行、鼓舞人心的教育目标切实可行、鼓舞人心的教育目标,是指引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是激发共同奋进的驱动力。全面品质管理强调全员参与,教育目标的制定应共同参与,广泛讨论并征求意见,力争能反应共同心声,描绘出共同的理想,引起广泛的共鸣。卓越的学校行政管理,必须全面激起全校师生的品质意识,营造品质文化,使全体师生在品质文化的感召下,努力进取,齐心协力共创学校美好的未来。

(三)尊重教师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并激发其主人公意识顾客至上、以客为尊是全面品质管理的首要任务,顾客是品质的最后决定者,所以组织必须致力于满足并超越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地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与联系,切实了解顾客实际需求。作为学校而言,顾客系指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包括内部顾客(如教师、学生、家长)和外部顾客(社会各界)。学校在管理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全体师生的需求与期望,但是学校也并非万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要去满足,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需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个别的、不尽合理的需求不应该去满足,但要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因此,必须善用组织沟通,有效激发教师的团体意识,使其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要具有主人公责任感,,建立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意识,愿意奉献,愿为学校分忧,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

(四)创造重视学习的氛围,鼓励学习与创新全面品质管理重视教育,强调在组织中要发展个人潜能,提倡员工的在职进修与学习。学校应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与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并制订一套完整的在职培养计划,力求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学校也应通过教育使教师个人树立危机意识,时时保持进修学习的心态,处处展现最佳状态,以优异的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学校行政品质。学校必须永无止境地改进缺点与不足,提倡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所以对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必须认真对待,及时总结与改正,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突破现状,不断调整管理方法和手段。

(五)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发挥领导的示范作用全面品质管理重视领导的示范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 中,为树立品质意识,凝聚团队行动,激发工作热情,领导成为关键

性因素。因此,主动积极的领导服务意识与革新精神,势必得到全校师生的拥护和推崇,更能团结一致,使学校更趋向于全面品质化。

(六)重视调查研究,建立学校管理系统分析,全面管理行政流程为促进学校管理的全面品质化,对于影响学校管理的内在、外在因素,应以科学的方法广泛地搜集信息,深入了解各种情况,并经过严格周密的系统分析,充分掌握有效资源,以便最有效地运用。对行政流程进行全面管理,每一环节的正常运作,均需通盘考虑,以确保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达到高效率、高品质的学校行政。

总之,21世纪是高度竞争的世纪,任何一种行业,要想保持竞争的优势,就必须设法提高其品质,满足甚至超越顾客需求。经营管理者应依靠技术来改善产品、提高服务、优化系统等,并应通过修缮(repair)、改善(refine)、革新(reno-vate)以及改造(reinvent)等措施来创造单位的经营绩效,对于学校管理而言也同样是这样。科学合理地实施全面品质管理,促进学校的不断优化,使全面品质管理这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型管理理念真正成为促进学校管理工作不断上新的台阶,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Sallis, 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J]London:Kogan Page,1993.

[2] Horine, educational systemthrough Dem-ing’s system theory[J]The Educational Forum,1993(58):30—35

[3] Johnson,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354611),1993

[4] Ciampa, quality:A user’s guide for implementation[M]NewYork;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1992

[5] 肖智军商勇品质管理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6] 陈生民如何管理品质[M] http:/// 北京:三联书店,1993

[7] (美)AV菲要堡姆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8] (美)费根堡姆全面品质管理的应用[M]北京:国际质量人编辑部,1999

[9] 吴清山林天佑全面品质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J]*初等教育学刊,1994(3)

第2篇:全面质量管理的论文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和建筑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房屋建筑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而当前在建筑企业的工程质量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还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简要论述了建筑企业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工作,以供探讨,不足之处以求指正。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具体到建筑行业,建筑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全体人员,对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把有关建筑施工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技术管理等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建筑产品。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全程性

是指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体是指建筑企业对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应该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从投标准备阶段到投标阶段,从施工准备阶段到施工、竣工阶段,再到交付使用、完成保修的整个过程。

(二)全员性

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依靠全体职工,建筑企业应该组织各建筑工程项目的全体人员积极参加企业内部《质量保证手册》和《全面质量管理程序文件》的学习培训,要求企业全体人员必须认真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来运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保证措施落实到基层,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只有企业全员参与,才能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既定目标。

(三)前瞻性

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通过采用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将质量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四)科学性

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尊重科学,只有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才能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计划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全面质量观念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全面质量观念,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坚持实行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管理的观念,为顾客服务的观念,以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的观念。

建筑企业管理层要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质量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而不是以牺牲工程质量来压缩成本。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操作性强、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建筑企业必须依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通过分析质量环节、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形成文件、全员培训、质量体系审核、质量体系复审等几个步骤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此外,建筑企业要抓住质量体系的特征,保证质量体系设立的合理性,使全面质量管理有效的发挥作用,并要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做好企业员工的质量管理培训工作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质量意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应满足建筑工程质量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加强对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其牢固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从基层管理与施工人员的工作出发,做好施工管理人员上岗前的岗位培训,保证掌握施工工艺,操作考核合格,持有上岗证后方可上岗。还要加强施工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质量意识和综合素质,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人员的责任感,使施工人员时刻遵守质量第一的原则,为有效避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发生奠定基础。

(四)制定详细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建筑企业对建筑产品的质量管理目标,必须制定出详细的质量管理计划,并进行明确的质量责任划分制度。按照从上到下的原则,把质量管理目标切实落实到每一个工程人员的具体工作中,形成从上至下的目标管理体系。根据各个层次的目标要求,组织工作计划,建立有效的执行纲领,明确各项工作目标的主要控制点,然后严格依照质量保证计划认真进行组织实施。此外,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制定奖罚条例和措施,根据考核结果,严格执行奖罚条例。

(五)完善建筑质量监督机制

完善建筑质量监督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规章、制度是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坚持对每个工程项目配备专门的质监人员,认真落实质量监管责任,始终严抓质量监督工作。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受控。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质量管理工作相结合,检查各个工程项目在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是否严格依据质量保证计划实施等,使涉及到工程的每一位员工对质量工作不存侥幸心理,从而确保建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质量零缺陷。

(六)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建筑企业质检人员要严把建筑材料关,对于工程使用的材料全面监督检查,杜绝使用规格、型号、质量不合要求的建筑材料。要搞好材料的检测和施工试验,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对某些重要部位进行重点抽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施工项目选择的主材必须经过专业审核,材料要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需经过多方检测、鉴定。

(七)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

1、优化施工方案的编制

优化施工方法施工方案的制定、论证选择,其前提要满足技术的可行性,目的是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要优中选择建筑工程技术方案,要大胆采用先进、实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通过不断提升建筑施工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效益,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工程中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重要部位、关键部位,施工技术复杂的分部分项工程,要求对施工方法详细而具体。

2、严格控制工序质量

工序质量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工序质量。要遵守施工顺序,科学合理的施工顺序能够在时间上、空间上优化施工过程。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对质量进行预控的有效措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施工的连续性、紧凑性、均衡性以控制工序质量。

3、严格控制工程测量质量

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红线桩、水准点、工程测量控制桩等采取妥善保护,严禁擅自移动。建筑物轴线、标高及关键部位应由专业测量人员测量、质检员检查、技术负责人复核,填报测量记录及施工测量放线报验单,并由监理工程师签认,确保测量质量。

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使施工难度有所增加,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完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第3篇:全面质量管理的论文

一、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

1.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的教育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修养,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继续,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实现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发展,而要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主要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数量规模方面与质量效益方面和理论教学相协调。

2.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阶段”发展为“大众化阶段”,而教学质量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而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统一的重要共识,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和谐,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发展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的高等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针对实践教学的个体管理来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有机结合;②针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管理来说,很多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处于经验时期,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运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变数较大。③针对实践教学的本质来说,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在数量增长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比较低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近年各大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但是在全新的教学趋势下,实践教学怎样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怎样根据教学规律确定改革内容和目标,怎样科学展开教学工作等都是实践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对于这些工作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的和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

2.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热点之一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例如:革新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管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且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很多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依然使用的是传统模式,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高等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

3.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较差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一直较差。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评价是同一标准,虽然这样易于操作,但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更是难以监控质量管理。

4.实践教学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需要提高素质

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管理队伍,并长期承担着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但是这支重要的队伍目前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业务培训,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待遇不公、不受重视的现象,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5.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就要多开展教学管理的探索、研究、实践,并不断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更新。由于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所以部分管理人员仍然按部就班,而在教学管理的申报课题和研究方面,很多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和政策鼓励,所以实践教学的专项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

三、高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1.人才设计模式

(1)人才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创新和继承相统一,处理好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关系。只有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正确把握。②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是服务地方经济,伴随着地方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主导技术群和岗位群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坚持共性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个性培养。③要素和系统相统一,处理好部分性和整体性的关系。要设计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在着眼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要素。

(2)人才设计的思路。①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实行量体裁衣,只有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在实际中做好可行性的设计,因此要把高校人才设计的模式转变为具体的质量指标,并把质量指标落实到教学管理中。②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对高校人才进行合理的分层次设计,人才设计过程中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科研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指在校期间对学生培养的质量管理,其中包括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人才培养阶段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人才培养:①对学生、教师、教学设施的质量管理、质量评价和改进进行重视,其中教学设施要涵盖教材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硬件等。②重视生源进口、教师进口、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的关卡以及学生的升级留级。生源进口方面,即使高校生源紧张,也不能招入素质极差的学生,否则在损害学校声誉的同时还会增加人才培养的成本和加大学校的财务压力;教师进口方面,不仅要对新任教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还要对新开课的老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方面,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特色学科和专业的教材进口严格把关;学生的升级留级方面,绝对不能放任不合格的学生正常毕业,在考核学生时可以以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检查标准。③建立测评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套量化指标的建立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工程,是保障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科学的必要要求,而能力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能力素质是指学生必须具备能适应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研究创新能力、学习拓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等。

3.人才使用模式

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是人才使用。人才使用是指对毕业生的使用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中进行再设计的过程。目前,人才使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人才使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把不定期走访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对毕业生的分配进行统计,以测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计与目标设计是否吻合。②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以检验学校所教知识与培养的能力是否和工作与社会竞争的要求相适应。③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毕业生的业务能力、道德素质、工作业绩等。

参考文献:

[1]蔡正倩.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5(S1):152-154.

[2]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57-59.

[3]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16.

[4]卢向阳,易自力,肖化柱.构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9(6):7-9.

[5]王海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3(30).

[6]张建国,孙琳.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9(2):200-201.

[7]周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河教育,2010(4):126-127.